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作者:马艳玲
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年第05期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生活为语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从而构建丰富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样才能树立大的语文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家长积极配合,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与相结合的必要件
        在教学生写作时,比如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很多孩子因为缺少实践,没有真实的感受,所以无可表达的内容,习作生硬古板,没有新意缺乏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使得写作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进行这样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观察桥,去游览,在观察游览中获得现场的感受,使得情感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极大的丰富了素材,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写作的内容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学生的习作一下子
获得了灵感,表达更加真实、生动、具体、形象!
        二、把课余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多了解生活和社会的实际
        现在的孩子因为应对考试,为了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大学,孩子们小小年级就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晚自习,校内校外的各种补习,让孩子们处于极度疲惫之中。而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忽视了课本与现实的结合,忽视了让孩子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学不能以致用,只有真正改变这一现状,才能以偶跟多的创造,创新,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要把精力用在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之中,让孩子学会用手去操作、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这样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才能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文化,才能学以致用。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为语文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提炼、不断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
学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四、站在课程的层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语文课堂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1、坚持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多年来,我们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出发,选择了参观、观察、访问、游览、游戏、制作、比赛等不同形式,通过校内校外结合,家庭社会结合,学生活动情绪十分高涨。实践中,在活动形式上注重新颖、有趣的同时,着重利用学生的心理优势,激其兴趣,提高素质。儿童的好奇心是成功的动力,平素我们善于发现引导这种追求的本能。学生兴趣的倾向性是一种心理品质,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教师有责任注意并发现儿童的兴趣倾向,并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事实证明开展语文活动要坚持趣味性原则。
        2、坚持参与性原则
        语文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活动中我们力求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写话训练系列活动;学科横向联系系列活动等。每一项系列活动的扩展内容,不仅让学生全体参与,还要全程参与,任何一项活动都让学生善始善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如“一分钟谈天说地赛”,就是人人参与、人个参加的语文活动。活动前先让学生收集材料,并根据自己所需整理成文,比赛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活动后,又要根据活动情况,写出活动感受,并在作文课上交流。这样,参与的人多,发言面广,从活动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实施,都是由学生亲自实践去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3、坚持层次性原则
        落实这一原则时,主要从学生的年级特点出发,设计不同培养目标,再依据不同的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如低年级重在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直接兴趣,以语文游戏活动为主;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活动为主;高年级则要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泛性、持久性、深入性,以实践活动为主。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的实践
中得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同一形式、统一步伐的学习活动,会令他不感兴趣,或者会令他感到力不从心。既然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教师就应转变观念,把过去作为主讲者、传授者的课堂教学角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生活处处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