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灵活运用的东西少,致使我们部分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而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灵活运用的东西少,致使我们部分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而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这个“?”,也为了使语文走出困境,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力求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深掘教材,呈现生活
1.读读唱唱,感悟自然。小学低年级的不少课文,短小精练,文辞优美,极富意韵。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
读之余,结合情境,让孩子们唱唱跳跳,抒发情感,在歌声中体味课文的优美意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家》一文,内容浅显,孩子们在自我朗读时,就已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呢?为此,教师在孩子们朗读、背诵后,设计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孩子们在美妙的歌声中,回顾课文,再次感悟儿歌所描绘的深远意境,感受自然的神奇之美。
2.挥动画笔,再现生活。低年级课文中有不少和时令、季节相关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边学边画,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美。在孩子们学了《春风吹》后,让他们将自己脑中想象到的春天的美景,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下来――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山林,高飞的风筝……稚嫩的画笔掩藏不住一颗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真挚童心。
二、因材施教,体验生活
1.创设情境,模拟生活。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如教学《军神》一文,为了体验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会将军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教师就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被刀划破过手吗?”孩子们一顿,说:“我疼得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捏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一些。”……“是啊!在没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
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仍然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孩子们都噙着晶莹的泪花,读得真切感人。所以,用心体验生活,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借助多媒体,渲染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看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不但给学生带去惊喜,也给老师带来意外的收获。因材施教的课堂,其乐融融也!
三、课堂争论,探究生活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是对生活的反思与探究,它必
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
在课堂上,学生争论往往是灵感的突然迸发,是智慧火花的瞬间一现。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我曾经听一位老师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骗’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这位老师赶紧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且组织了讨论:
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他人东西后总会说些感谢的话,诸葛亮正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一个孩子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感谢,而是嘲讽。嘲讽曹操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课题中用“借箭二字,意义深远。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在日后交战时他会如数归还给曹操的。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骗”字含贬义,若用“骗”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字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争论,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反思生活、探究生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探究生活并磨砺人生。生活处处是课堂
四、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学生只有扮演了角,才能真正进入角,想角所想,做角所做,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的开放式的活动中,入情入境,角扮演,融入生活,获得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我就充分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小鸟,你为什么来这里搭窝筑巢?
生1:这儿绿树成荫,枝繁叶茂,这儿环境这么好,在这里生活一定很快乐、幸福!
师: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呀?
生2:我有了美丽的家园啦!你看我的家多美呀!
师:小兔、小猴你们呢?
生3:哈哈,我小兔现在再也不用怕老雕了,大树成了我的保护伞啦!
生4:我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生5:我是只调皮快乐的猴子,我可以在树上又蹦又跳啦!
生6:我可以在大树间荡秋千啦!
生7:大树成了我的游乐场啦!
……
师:是呀,小动物们多开心啊,现在你就是他们的代言人,你能有感情地读出开心兴奋快乐吗?
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感受拟人等手法,把自己当成是小兔、小猴、小鸟等小动物,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动物们的欢呼雀跃的场景,既丰富生动了文中的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动物们的欢乐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