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新疆、西藏问题的凸显,更表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要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绝不是"能歌善舞"四字所能概括的。在继承和发展汉民
族文化的同时,更要珍视处于边缘化、濒危化的少数民族文化。须知,各少数
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夺目明珠,有着与汉文化同样辉煌的过去以
及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理由。
以下,仅以文字文献为例,说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并请惟美利坚"文化熔炉"理论和政策的所谓"精英"鉴之。
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和文献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创造了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各少数民族创造的五十多种民族文字,尤其是我
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这些文字形式多样、类型各异,展现了各民族杰
出的文化创造力。用这些文字保存下来的民族古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其数量
之大,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分布区域之广,都可和汉文文献争辉。特别是
由于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同,这些文献在体裁结构、表达手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汉字文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宝库。
从文字形式来说,我国的五十多种少数民族古文字可分为四个类型:
象形文字,如纳西族东巴文、四川尔苏人(旧称西蕃人)的沙巴文;
音节文字,如纳西族哥巴文、彝文和朝鲜族训民正音文字(朝鲜谚文);
字母文字,共有十几种,其中来源于阿拉美字母体系的有佉卢字、粟特文、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突厥文;来源于阿拉伯字母的有察合
台文;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的有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八思巴文和四种傣文;
汉字系民族文字,这类文字共有十几种,古代的有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沿用到现代的,有水书、白文、方块壮文、侗字、布依文、方块苗文、方
块瑶文等。
按地区来说,西北地区共有7种古文字。其中,佉卢字的历史最为悠久,
公元前就已传入我国,公元2-4世纪通行于我国新疆的于阗、鄯善地区。佉卢
字是一种由音节字母构成的文字,自右向左横书。保留至今的佉卢文文献有文书、信牍、国王诏谕、契约、钱币等千余种,其中还有一部佛教经典《法句经》的残页。粟特文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主要使用于古代西域地区,有佛经体、古叙利亚体、摩尼体等三种字体,保存至今的文献包括公元2-11世纪的佛教、景教和摩尼教经典及早期的书信和铭文。焉耆-龟兹文的年代比上述两种文字稍晚,保存至今的文献包括公元5-8世纪的大量文字作品、佛教经典、医卜
经咒、课本字书、公文帐册、石刻题记等。焉耆-龟兹文剧本《弥勒会见记》和《佛弟子难陀生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剧本。用焉耆-龟兹文书写的吐火罗语,对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有重要价值。
突厥文是公元7世纪至10世纪突厥等族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文字,古代西域的很多王国和民族都曾使用过突厥文,有大量的碑铭文献保留至今。
回鹘文是回鹘人(今维吾尔族先民)8世纪时借用粟特文字母创制的拼音文字,
在新疆一带使用时间长达800多年,影响深远,文献以佛教经典为多,另有大
量文学、医学、历法等书籍,并有很多碑铭传世。后来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一带,新疆各民族转而使用源自阿拉伯字母的察合台文。察合台文又叫老维吾尔文,
从13世纪一直沿用到近、现代,并逐渐演化为使用现代阿拉伯字母的各种新疆民族文字。这种文字由于使用时间长,其文献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
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古代蒙古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多种文字。其中,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都是和汉字关系极其密
切的汉字系文字。契丹人于十世纪初创制了两套契丹文字。第一套创制于公元920年,称大字,第二套称小简字,又称"契丹小字",创制时间稍晚。契丹大
字是脱胎于汉字的表意文字,契丹小字则是在大字基础上形成的表音文字。契
丹文文献较为少见,且以碑铭为主,释读难度也较大。西夏文创制于公元1036年,共6000多字。西夏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都用横、竖、撇、捺等汉字基本笔画重新组合而成,但没有借用一个现成的汉字形体。西夏文使用普及在西夏的社
会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夏灭亡后仍有使用,到明代才成为死文字,
使用时间约五百多年,保存文献极其丰富,对研究西夏的社会历史及语言都有
重要价值。女真是今天满族的先民,公元1119年颁行女真大字,1138年颁行
小字。其中流传至今的文献只有大字一种。女真文是在汉字基础上进行笔画的
增减而形成的。
古蒙文也叫回鹘式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拼写蒙古语的一种竖写文字,创
制于公元13世纪初期,流传至今的文献有写本、刻本、碑铭、印章、符牌等,但数量不多。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多数字母采自藏文,但自左至右直行书写,它不仅用来拼写蒙古语,还用来译
写汉语、藏语、梵语、维吾尔语,元亡以后逐渐废弃,流传至今的文献有碑刻、印章、符牌等,虽然数量不多,但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上述文字相比,满文
的创制时间要晚一些,最初于1599年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而成,称为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因其缺点
很多,公元1632年作了改进,改进了的文字称为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满文一直使用到清朝灭亡。由于满文一直作为官方文字使用,因此保留下的文献极其丰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都创制过民族文字,并一直沿用
至今。古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现代藏文的前身,在其使用的1300多年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文献、写本手卷以
及竹木简牍等,更是其文献宝库的珍品。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举世少见的象形文字,计有1300多字,内容多为东巴教经典。另有一种尔苏沙巴文,属于尚未完善的原始图画文字,仅有少量文献。老彝文史称"爨文",流传在云、贵、川的
彝族地区,代表文献是《西南彝志》,全书37万字,是关于彝族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傣族的老傣文共有四种,即傣仂文、傣纳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傣族流传至今的500多部长篇叙事诗都是用老傣文书写的,傣文文献中数
量最多的当属小乘佛教经典,号称有8万4千卷的傣文贝叶经是小乘佛教经典
的精品。
一些南方(包括西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使用汉字或将汉字稍作变动来记
录本民族的语言,形成了壮文、字喃、白文、侗文、布依文、苗文、瑶文、哈
尼文、水书等汉字系文字。最典型的如壮文,历史上又称为"方块壮文"、"土俗字"、"生字",形成时间应在唐代。方块壮文虽然没有发展为正式文字,但在民
间则广泛使用,有着深厚的众基础。保留下的文献有史诗、剧本、唱本及宗
教经书等,数量极大。白族的白文情况也类似,白文曾用来书写各种历史著作等,但都失传。流传下来的文献多为碑铭文献,最典型的为明代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白族民间还广泛使用白文书写各种戏曲、民歌唱本等。另外,侗族有方块侗文的大量文献,布依族有用方块布依字书写的古歌、经书、
巫词和戏文等。
水书是水族的一种古老文字,也是南方汉字系文字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从
文字结构看,有的字类似古体汉字(包括甲骨文和金文),另外很多水字是汉字
的倒写或反写,有的则是假借汉字。另外,水书中还有许多象形字和指事字,
这些字大多和汉字无关。因此,一般认为水书是由自造的象形字、指事字和汉
字符号共同组成的。从目前搜集的材料看,水书共四百多字,并且多为昔日的
鬼师占卜所用,一般众掌握水书的不多。但它在文字学上的地位无疑是十分
重要的。
二、民族古文字和古文献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
族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保存至今的大量民族
文字古籍,就是这一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
1、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创造的直接记录和见证。无论是春秋时期壮傣民族的《越人歌》、汉代藏缅民族的《白狼王歌》,还是北朝鲜卑人
的《敕勒歌》,都是关于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和文化创造的历史档案。浩如烟海
的民族古籍,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广阔视野,说明少数民族的祖先和
汉族先民一起创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尤为珍贵的是,民族文字古籍多分布于广大的边远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
史地人文情况,过去虽然也有一些汉文资料,如《大唐西域记》之于西北地区,《桂海虞衡志》之于岭南地区,《蛮书》之于云南,都十分珍贵,但大量民族
文字古籍的历史价值也毫不逊。如蒙文的《蒙古秘史》、藏文的《青史》、《红史》、《白史》以及《吐蕃王统世系明鉴》,察合台文的《拉西德史》、
彝文的《西南彝志》等等,都保存了十分珍贵的史料。如《满文老档》中关于
满族早期历史的史料,可补汉文史料之不足;成书于14世纪的藏文《红史》,可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各民族古籍是综合了民族文化中各个学科的总体宝库。各民族古籍的内容包罗万象,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科技、医学、民俗、语言等等,共同
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总体系,是各个时期民族文化总体的体现。各个民族文化的
总体和汉族文化的总体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重合的,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各民族文化在总体上都有相互取长补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到民族
的特定文化成果来说,在内容上、形式上,各民族都是优势互补的,充分显示
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光彩夺目,而它的
形成,不仅源于汉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活动,也有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先民的智慧
和汗水。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字古籍,就是少数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是构成
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
3、多种来源的文字形式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一种博大的胸怀,能够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古代文化的成果。我国古代民族使用得的文字,除十多种属
于汉字系统以外,大多数字母都源自国外民族。如许多文字来源于阿拉美字母、婆罗米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伴随着文字的传播,古代西方和印度文明也进入了
中国,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彩斑斓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充
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佛教经典为例,汉文大藏经洋洋大观,已令世人惊叹。但中国不仅有汉文大藏经,而且还有藏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和傣文大藏经。藏
文大藏经分正藏(甘珠尔)、续藏(丹珠尔)和杂藏(松绷),德格版共收佛教经籍4569种,其中属于密教的经轨和论藏等,十之八九为汉文大藏经所无。傣文大藏经属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保存了佛教经典比较早期的面貌,其中几近半数经籍为汉文佛典所无。可见,中华民族不仅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且各民族还立足于不同地区,
从不同的角度和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以特
有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屹立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发展,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
4、民族古籍记载着特定的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类型不同,气质各异,在语言学上有着宝贵的研究价值。这些语言分属于不同语系,在类型学分类上
有属于孤立语型的汉藏语系诸语言,有属于粘着语型的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