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赏析
《子夜吴歌》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诗名《子夜吴歌》,亦作《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因属吴声曲,所以称作《子夜吴歌》;一般分四季来写,因而又称《子夜四时歌》。关于“子夜”:【《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这样的传说,似乎过于蹊跷。其实“子夜”就是“子时的夜晚”,深夜时分,恰是女子表述心声的时候。
我们先来读几首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感受一下:《春歌》(萧衍)“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夏歌》(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
絺chi1服,持寄与行人。”;《秋歌》(无名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冬歌》(民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确实,这些诗大都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不过我们发现这南北朝的《子夜四时歌》都是四句,怎么李白的却是六句?也许是李白在作一些创新的尝试吧。好,我们先从李白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感受起: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字词典故 “罗敷fu1女”:【典出汉乐府诗《陌上桑》,说的是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丽女子在“邯郸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番。】
赏析 李白说,秦氏田地里的“罗敷女”,正在绿水边采摘着桑叶。
子夜吴歌 秋歌“罗敷女”典出《陌上桑》,《陌上桑》是这样开篇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有个词需要特别关注:“秦氏楼”。百度百
科把李白的“秦地”解释成陕西关中一带,而《陌上桑》中的秦氏女据说是“邯郸人”,这就有出入了。事实上,《陌上桑》一开篇就提到“秦氏楼”了,可见这位罗敷女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她是住在秦氏楼里的富家女,采桑纯属兴趣爱好。所以,我们认为李白这里的“秦地”,其实说的是秦氏家族的田地。
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常常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于是也便有了不少采桑地的求爱诗,《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一首,只不过这《陌上桑》中的采桑女是一位富家女。那么她长得怎么样呢?: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字词典故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古诗十九首·轻轻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条”:【青的枝条。】
赏析 李白说,她白嫩的细手伸出在青青的枝条上,红粉的妆容在白日的照耀下,显得那么的鲜美。
《陌上桑》中对罗敷女是怎么描写的呢?:“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仅仅描述了她的穿戴,只能体现罗敷女的富贵,却不能体现她的美。那么她到底美不美呢?《陌上桑》通过旁人的表现来侧面反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qiao4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反映固然精彩,可她到底长什么样呢?李白直奔主题,满足大家一睹为快的心情,描写了她白嫩的細手,红粉的面容。这样的描写借鉴了汉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我们前面就有些奇怪,为什么《陌上桑》中并没有提到绿水,而李白却是“采桑绿水边”?想来也是受《青青河畔草》的启发。但李白从来就不是一个抄袭者,而总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他不仅是形象大师,细节大师,更是情感的大师,明白大家的心愿,于是乎“素手”有“青条”的衬托,“红妆”有“白日”的映衬,一个“鲜”字,把秀可餐的美好气质和围观者们的心理都给点了出来。
这么美好的女子有没有人大胆追求呢?有的: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字词典故 “妾”:【旧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五马”:【五匹马,也是太守的代称。《遁斋
闲览》云:“世谓太守为五马,人罕知其故事。······后见 庞几先 云:古乘驷马车,至汉时,太守出则增一马,事见《汉官仪》也。”】“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亦称“流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