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树立整体性“大概念”意识-以统编教材中王维诗作为例
王维田园诗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数量,这无疑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古诗读多了,客观上就产生了对整体认知策略的高要求,即自然地会去关注诗与诗之间的联系,诗与作者的联系,不同诗之间的题材联系、地域联系、年代联系,乃至于艺术特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比较赏析,而且十分有益于深化认知和艺术鉴赏,是指向深度感悟的有益途径。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读古诗,更应当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与读过的相关古诗作比较,以提高诗作鉴别和鉴赏水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入选课本的古诗,无论是写作背景还是艺术风格,都必须有整体性的研究认知,这样方能视学情需求,进行适度的因势利导。否则,如果只是满足于单首古诗的字面疏通和一般认知,就达不到提高学生整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诗诵读鉴赏的素质要求。为了说明问题,本文拟以统编教材中王维的诗作为例进行阐述。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21岁进士及第,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七年起长期在京中供职,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他在风景优美的别墅里“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清新
自然,以抒发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感受为主旨,有着特别简洁明快的格调,极富画面感,容易被儿童理解、接受,所以入选统编教材的篇章比较多。在入选古诗的总量中,排位第一的是李白,有9首,并列第二的是王维、杜甫、白居易、苏东坡,各有5首。王维诗作入选的是三(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上)《鹿柴》、五(上)《山居秋暝》、五(下)《鸟鸣涧》、六(下)《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维简洁、明快、宁静和形象生动的艺术特,本文对此略作整体赏析。
一、简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将“精约”列为文章的艺术风格类型之一,并诠释为“核字省句”。他认为,文章的写作既要注意思路的明晰、析理的精当,又要文字简要、练达清净,产生出理精文约的效果。显然,这种“精约”,也就是简洁的另一种表达。王维的诗往往呈现出一种极简的一吐为快的风格。他的作品基本上没有长诗长文,甚至七言诗的数量也明显少于五言诗。入编统编教材的5首诗中,有五绝2首(《鹿柴》《鸟鸣涧》),五律1首(《山居秋暝》),七绝2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但一些同时代诗人就不一样了。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多有狂歌宣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听到官军在洛阳
附近打了胜仗的好消息后,作者“初闻涕泪满衣裳”;写了自己的还不够,再写“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甚至还设想了将如何回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并且进一步计划怎么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充满激情的喜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杜甫的爱国情怀。相比之下,同样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王维就显得比较平静乃至消沉。王维在诗作中似乎不太关注那个时代的大事件,只享受着田园生活的简洁和平静,这应当与他的思想意识有关。王维的母亲博陵崔氏,早年丧夫,虔诚奉佛30多年,这对王维后来的思想有一定影响,以至他由青年时的积极进取转向了中老年时的参禅信佛。他的生命力似乎不是向外发散,而是向内收敛的,倾向于“简洁二王维的诗关注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专注于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交流。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因体现了“简洁”的艺术风格,而被视为古人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离别之景,本来是有许多可以写的,但王维只选择了最典型的场所和事物“客舍”“杨柳”。“客舍”是送别的暂驻之地,而“杨柳”则是古人话别的证物。古人以为,“柳”者“留”也,但总是因“留不住”反倒成了分手的见证。“客舍青青柳新”把二者融合为一,勾勒出清晨雨后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分别的?诗人简约处理,竟是最后的一杯酒(“更尽”)和最后的一句话(“西出阳关无故人其立意与用语之简,耐人品味。
二、明快
明快是另一种艺术效果,是一种鲜明而不暧昧、通畅而不板滞的感受。诗人依思想内容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随物赋形,因情设文,自然就产生了明快的艺术效果。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指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歌创作流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故又称“王孟诗派”(参见1992年版《写作大辞典》,庄涛等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他们继承了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传统,在诗歌创作上以描写湖光山、乡村景物为主,这就自然地会染上更多的明快的艺术特,也会更多地去追求语言的清丽自然,讲究吟诵的声韵对仗。虽然诗作的字里行间也隐含着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因崇尚自然风物而去追求不同于世俗的那种清高,以及仰慕隐逸、寄情山水、消极遁世而自得其乐的情调,所有这些都会有助于获得明快的艺术效果。
如《鹿柴》这首诗,是王维在辆川(今陕西终南山下)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的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他将这20首绝句,编成了《辆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诗的开头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有声反衬寂静,引发了读者的遐想:“不见人”为什么
有“人语响”?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如此由“声”及“”,凸显了深林中的幽深昏暗,又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寂。这样的多角度渲染,充分显示了作者用语的简洁明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诗以《鹿柴》为题,却通篇没有一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明快地再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深邃、幽暗与空寂,着力表现了环境的凄清,并以此烘托诗人追求与尘嚣隔离的那份空寂,反映出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构思的独到与表达的明快,确有其非同凡响之处。
三、宁静
唐朝的司空图曾著文列出24种写作风格(《二十四诗品》),其中有“冲淡”一品,并解释所指有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内容娴雅、恬静,吐词质朴而轻灵;另一方面是形淡质不淡,淡泊的外在形态中,往往深蕴着无尽的韵味。其实司空图所述“冲淡”就包含了“宁静”的意味。这里的“淡”便密切地连接着心态上的“静”,也正是因为“静”,才能“发纤稼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可见“宁静致远”是很有哲理意义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恬静、宁静,方能在质朴中见隽永,浑朴中出苕秀,带来余韵袅绕不尽的诗味。诚如有专家所言“陶潜、王维、马致远等人的山水诗词作品,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见《写作大辞典》)。当然,王维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也与他信奉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吟诵王维的诗,大都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J这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是王维的朋友,云溪是皇甫岳的别墅所在地。全诗写春天深夜的寂静,很有特。四句话,字字写静,几近登峰造极。第一句中的“人闲”写出了人之静,与下句的“夜静”相呼应。而“桂花落”又仿佛落地有声,反衬了“静”得出奇,连桂花落地都能听到声音。桂花,又名木樨,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品种,所以春天落花所指的应是“春桂”。夜本来就是“静”的,现在桂花落了,春山似乎空了,使人联想到这不是一两株桂花树,而是一片桂花林,桂花一落,几乎什么景致都没有了。第二句中,一个“空”字又加深了“静”的程度。后两句写月亮的升起,本来是无声的,但月光的洒下竟惊动了那些入睡的鸟儿。鸟儿的叫声是连续不断、此起彼落的,所以才会“时鸣”。“时鸣”还反映了鸟儿已经习惯了山中春夜的寂静,所以周围的情况,虽只是些微的变化,也会惊动它们。这就更以一种非常态的联系,凸显了春山夜晚之寂静,诗人的描写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四、形象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J
维既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宗文人写意画的开山祖师。他尝试将诗情与画意交汇融合,使他的诗和画在艺术特方面都有所突破。苏轼的这段有名的题跋就是从理论上加以肯定和提升。所谓“诗中有画”,是指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即如绘画那样具有形象逼真的特点;所谓“画中有诗”,是说王维的写意山水画具有诗的悠远丰富的意境,即能写“象外之象,景中之景二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还说过:“摩诘得之于象外。”这里的“象外”,即诗意。这都是赞美诗与画的交汇融合,达到了合则双美、合则大美的艺术效果。
王维诗作极具画面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这为他的许多作品所共有,只是其中有些诗作更为典型,《山居秋暝》便是其中一例。全诗描写的是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这首五言律诗就有6个画面:“空山新雨后”写的是初秋雨后初晴之景;“天气晚来秋”写的是傍晚的秋;“明月松间照”写的是一轮明月照耀着一片松林的画面;“清泉石上流”写的是明月高照下清泉淙淙流淌的图景,与上句有着一静一动,一一声,而又声相得,动静相生的意趣;“竹喧归浣女”,因“竹喧”而得知浣女归来,是一幅浣女晚归图;“莲动下渔舟”则是从莲叶的摇动得知渔夫撑渔舟正顺流而下的“渔舟夜发之景”。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由写景到抒情,由画面到诗意作结,达到了诗画相融的境
界。
对王维诗作的好评,清代的孙洙编纂的《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一个权威选本,影响甚广。其中入选的有77家,共311首。入选最多的是杜甫,有38首;王维以29首名列第二;第三是李白,27首;第四是李商隐,22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诗作的文学地位。
一篇篇课文,一首首古诗,看起来似乎都是独立的存在,但融合在教材之中,就有了前后联系,就产生了“结构”,就形成了研究方法上不可缺失的“大概念”,从而丰富学生的主体文化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对诗人时代意义和艺术风格的整体理解,挖掘作品创作背景,比较、理解诗人不同的诗篇,这样留在孩子们心田的就不再是一首首孤立的诗,而是一大片经典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