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17、《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重点字词
1、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2、通假字:“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3、古今异义: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4、一词多义: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5、 特殊句式及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1、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3、《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的方法?
比喻说理(类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如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再如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
18、《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亲戚:骨肉兄弟。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2、寡助之至:极点。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16、固:巩固。17、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18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背诵 
墨子公输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寡助之至”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多助之至”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7、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9、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重点词句及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二、问题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原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