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关山远:中华“科圣”与量子卫星同耀苍穹
816,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对很多人来说,量子科学非常神秘,而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也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墨子,不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吗,他跟量子有什么关系?难道是因为“量”与“墨”两个字看起来比较像?
当然不是。“墨子号”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他最早提出过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观点,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墨子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此,用一代宗师、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先生的话来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绝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墨子有多牛?有人曾形容说,历史上墨子和达芬奇这样的牛人,都像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人。
那么墨子更牛了——毕竟达芬奇比墨子晚出现将近两千年。
中国人对墨子最初的认识,来自中学课本上《墨子公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最牛的工程师、来自鲁国的公输般为楚惠王造出了攻城神器“云梯”,楚惠王如获至宝,打算以此新式器械去攻伐宋国。墨子听说以后,立即长途跋涉到楚国,几番劝阻无效后,墨子解下腰带,围出一座城,拿几块小木板当作工具,与公输般演习攻防。这是一场著名的“沙盘演练”,墨子公输你使出一个大杀器,我就亮一个克你的超级杀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公输般九大神器一一落败,而墨子还有终极杀器没掏出来呢。结局:公输般认输,墨子成功阻止了楚惠王伐宋。
或许有人以为墨子没碰到高手,那就只能这样解释了:公输般,即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但别误以为鲁班是个老实巴交的木匠,他同时也是个著名的“军火贩子”,那时没有专利申请一说,否则鲁班富可敌国。有句成语叫“班门弄斧”,嘲笑某人不自量力,但同时胆敢于班门弄斧而且碾压鲁班的,也只有墨子一人了。
在《墨子公输》这篇文章的结尾,鲁班输掉沙盘演练,却动了杀机,他告诉墨子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但我不说。”墨子何等聪明,答道:“我知道你想干啥。但我也不说。”楚王见两个绝顶高手打哑谜,急了:“说嘛,快说嘛。”于是墨子说,鲁班想把我干掉,他以为把我干掉了,就没有人守
,但我有那么容易被干掉吗。“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意思是:我的大弟子已率三百门徒,拿着我刚才演示的各种守城神器,等着你们楚国大军呢。楚王一听,赶紧说,罢了,罢了,这仗不打了。
这就是墨子的可贵: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子是少有的既能讲大道理又能实际行动的大师,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在墨子的带动下,墨家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文武双全,既能纸上谈兵,又能上阵杀敌。
后人评价说,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或许还要加上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其思想成果的门类之丰富,令后世感到惊叹。他大声疾呼“兼爱”“非攻”,是一个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思想光芒闪耀至今;他在哲学上的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远超同一时代的诸子百家。除了人文、哲学思想之外,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惊人成果,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创下一个个“历史第一”,今人甚至送给了他一个“科圣”称号。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谈墨子的科学成就:
“‘力,形之所以奋也。止,以久也’——说的是‘惯性定律’,但牛顿晚他一千多年出生。”
“‘加重于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则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说的是‘杠杆原理’,但阿基米德晚墨子二百多年才出生。”
“‘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成景于下’——说的是‘小孔成像’。看来墨子和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心灵是相同的,虽然他们没见过面。”
“‘倍,为二也;平,同高也;同长,以正相尽也。中,同长也;圜,一中同长也’——墨子又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不谋而合。”
……
除了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证明光线沿直线传播外,在墨子所提出的时空观念中,还有一个关于“端”的概念,是指不可分割的最小空间单位,这实际上就是粒子论,属于量子科学范畴——量子卫星取名为“墨子号”,理由再充分不过了。
《墨子公输》最后一段颇为有趣,大功告成的墨子回鲁国,经过宋国时,天下大雨,他想进城门洞躲雨,但宋国守城士兵不认识这位于宋国有大恩之人,不让进。鲁迅在小说《故事新编非攻》结尾中则是这么写的:(墨子)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
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墨子在雨中默默而去,深藏功与名。
遗憾的是,时光太过久远,我们今天对墨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只了解他是距今2500年前的名人,姓墨名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宋国人,先祖相当显贵,是宋国的贵族,但他本人却出身于平民,曾任宋国大夫。其后身份逐渐下降,为“布衣之士”,成了普通老百姓。在创建墨家学派后,便在各地聚徒讲学。
墨子生卒年已失传,他的模样,孟子说是“摩顶放踵”——秃头,破脚跟;庄子说是“腓无胈,胫无毛”——腿肚子没肉,小腿上汗毛掉光。这都是碎片化的记载。香港作家黄易在《寻秦记》中,写男主角项少龙落难之际遇到的墨家高手元宗,应该与墨子神似。至少,墨家子弟,气质是一样的。
《寻秦记》中这么写道:“忽然间,庙内多了个人。项少龙骇然看去,原来是个麻布葛衣的中年男人,赤着双足,难怪他听不到脚步声。那人身形高大,差点有他的高度,容貌古朴,神平静,一对
眼却是闪闪有神,除了束发的巾外,身上全无配饰,颇有点出家人苦行僧的模样……”
史载,墨子一生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墨家弟子也差不多,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墨子鲁问篇》),脚上着的是麻或木做的鞋,即所谓“屐跂”。《史记》中形容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即代替墨子替宋国守城的那位)为“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故,此刑徒役夫之生活也”。在电影《墨攻》中,由刘德华扮演的墨家高手“革离”,黑瘦,其貌不扬,留着板寸头,头发杂乱,十足的流浪感。事实上,墨子与孔子一样,都为了宣传自己的理想而四处奔波,“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欲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孔子是有车一族,墨子基本是步行。
孔子与墨子,当年都是弟子满天下,一为儒家,一为墨家,但是,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具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鲜明的宗旨的学派,,用“团体”比“学派”更贴近,他们近乎一个准武装团队,首领称“巨子”,令出必行。用标题党的话来说,墨子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这当然贬低了墨子,他岂是黑社会老大所能比拟?但墨家子弟的组织纪律性与战斗力是出了名的,他们来自草根,不贪恋物质享受,战斗力特别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时期,奇人异士、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但像墨家这样的团体,不出第二个——他们以维护列国间的和平为己任,堪称当年的维和部队,哪里有大国强
国欺凌小国弱国,他们就组团去救援,用那个年代最先进的防御武器来帮助守城,击溃侵略者。在电影中《墨攻》,十万赵国大军围攻仅仅只有四千孺妇平民的梁城,梁王大恐,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的守军,但只等来一个墨者革离,赵军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战斗打响后,革离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亲自制造各种先进的守城武器,让攻城大军死伤狼藉,他甚至还会利用阳光、化学武器硫黄粉以及油与火的物理反应,重创赵军。在他的统率下,赵军始终被挡在城墙之外。
革离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精神强健,明暗箭,都无法摧毁他的意志。墨家就是这样英勇无畏,西汉初年的陆贾评价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则赞道: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视死如归,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维和行动,卓有成效,史载,当年为了阻止诸侯之间的攻战杀伐,他亲自止楚攻宋、止鲁攻郑、止齐攻鲁,四次化干戈为玉帛。在战争不可阻挡之际,墨家子弟便毅然战斗到最后一人。《吕氏春秋上德》记载,墨家巨子孟胜承诺替楚国阳城君守城,他只有区区180个门徒,却不畏强敌攻城,最后,城守不住了,孟胜决定自杀,派两人突围带口信把巨子一职传给宋国的田襄子,然后自杀,他一死,手下180人集体自杀,包括那两位突围出的墨门弟子——他俩完成任务后,没有听从新巨子田襄子的劝说,依然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
在《寻秦记》中,项少龙遇到的元宗,即巨子孟胜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即将战死,便教会了项少龙墨家剑法,把能够号令天下墨家子弟的巨子令交给他保管,并赠送了自己的重木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项少龙便拿着这柄重木剑名震江湖。
书上写道,这是千年花榴木制成的重剑,朴拙,沉重,木体黝黑。
其实这也是墨家精神的写照:朴实无华,一旦爆发,却有惊人的战斗力。
历史的吊诡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竟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战国时期,儒墨并立,号称当时两大显学,但儒家与道家、法家流传至今,墨家却在秦汉时,湮没于历史中。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都感叹墨家的资料太少,连墨子这个人的生卒年月都无法确定。只能说,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实属蹊跷,曾经轰轰烈烈存在过的一人物和一段历史,居然不到多少痕迹了。
墨家哪里去了?应该是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成建制地被强大的战争机器碾压殆尽。这个
结局,是由墨家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们追求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敢于为共同的理想而甘愿献身,什么是共同理想?就是阻止战争。墨家弟子战斗力很强,在一次次与强国军队的对抗中,磨砺出极高的战斗素养,既是单兵作战的高手,又有结阵而战的军事传统。但是,他们能坚韧固守一城一地,却又怎能抵抗秦国军队掀起的历史狂飙?能够想象,在秦国铁骑的冲击下,英勇善战的墨家弟子,一个又一个悲壮地战死。
他们若知忍让,懂得妥协,或许能够留下一些种子,但他们偏偏就是这么刚烈,以身殉道,慷慨赴死,绝不向强权低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这是自战国之后就开始式微的一种集体性格。
当年,孟胜率领180位门徒坚守危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为了一个承诺:我要替你守住这座城市。守不住,我就死。别人劝他: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已经尽力了,何必搭上自己的性命?孟胜回答说:“不死,自今以后,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在他心中,集体的荣誉远远胜过个人的生命,墨家的“信”字,值得用生命来维护。他自杀了,180个门徒也毫不犹豫跟着自杀了,包括两个已经逃出生天的勇士,新巨子田襄子说:我命令你们留下来,不死。他俩不听,返回楚城,就义。
由孟胜的故事,很多人想到秦末汉初田横五百士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
响应,田横举兵,称齐王。后来汉高祖消灭雄,统一天下后,田横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西安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叹息不已,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很感动,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万千:“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