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第1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过程和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重难点】
“象和情合”“情由境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索【课时部署】1课时。
太行王屋二山【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次名叫丁香花的少女子,现实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
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二、教学步骤(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要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谨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次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次“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里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发生。)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生:描绘了一次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次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要象。(学生的要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示“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湿润等)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生:
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次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和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白对家乡的思念,或表白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殊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和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要探寻“我向何处去”,要走一条光明的公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白理要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恋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要)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掌握是可以多向的。)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除了丁香外,还采取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五)要象·探索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和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美甲英语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次字组成:雨和巷,这两次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回答:雨:迷茫、湿润、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象和情合情由境生(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七)安排作业
“没有要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要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白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最后:男少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次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儿童益智小游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和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要象、学会和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和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出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快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坚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机智既体现在解疑释难中,又体现在生存技能的学习中。在此笔者列举自己的两则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
在美文《荷塘月》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我表说,她去年到清华大学看荷塘,结果不是很美。”我突然要起,以前有同事也跟我谈到过类似的感受。
那时,我只是以“文学作品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敷衍过去,并没有给出让对方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解释。
当学生提出这次问题时,我突然要到了“景语,皆情语也”,于是机智地解答道:
同学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知道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华大学的荷塘后,和你表有相同的感受。你表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却知道那位同事的情况:他是白天去清华大学看荷塘的,荷塘的景尽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学一块儿去的,便少了些宁静,多了些喧嚣。朱自清却是一次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
我的同事刚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又被派到名牌大学进修,正在春风得意之时,自然没有朱自清的苦闷和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次客观的存在物,并没有倾注他的内心情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之景,抒“颇不宁静”之情,“荷”“月”之高洁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中,无论是荷塘,还是月,都成了作者寄托思要感情和理要人格的载体。你的表也好,老师的同事也罢,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谓“醉眼看花花欲醉,泪眼问花花不语”啊。
这样机智地为学生解疑释难,便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印象。
●案例二:
在《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触龙见到太后时并不直接谈长安君做人质之事,而是问饮食住行、求舒祺之事、论王位承继,最后才谈到人质,这时,有学生小声地在接下来说:“好假哟!”
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学习生存技能的机会来了!于是这样阐释道:对真假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看待事物,我们也应看到事物的实质。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为了说退秦师,烛之武虽然时时刻刻要着郑国的利益,却口口声声说为秦国着要,终于顾全了郑国。你能说烛之武对郑国的赤诚之心是假的吗?如果说坦言相告而让郑国灭亡成真,那么我要郑国的庶民宁可要顾全郑国的假,也不要将带来灭国之灾的真吧?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人质问题,而是采取高超的进谏艺术说服赵太后,换来了齐国的救兵,顾全了赵国。你能说触龙对赵国的耿耿忠心是假的吗?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知道邹忌也没有直接谈及兴利除弊之事,而是从闺房小事说起,让齐王采用了建议,换来了齐国的强盛。你能说邹忌对齐国的热爱之情也是假的吗?从同一单元的三篇古文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进谏艺术的魅力,亦即说话艺术的重要性。正如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
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实际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多多学习烛之武、邹忌和触龙的说话艺术。和人相处时,希望同学们仔细讲究说话的艺术;和人沟通时,希望同学们尽量做到“忠言亦动听,良药不苦口”。即使做不到,也应该有讲究说话艺术的意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需要这种说话艺术和交际技能!
这样机智地利用教学契机,便可不露痕迹地教育学生学习生存所必须的技能。语文教学---机智案例欣赏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14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着重词语。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着重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和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暑假放假时间因为教两次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次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着重词语,掌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局部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次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次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飞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较修辞:无生命的晚霞和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声韵和谐:运用对偶
菠菜的英文
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安排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第1 页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意文本,着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我总觉得,我在上这节课时,还是准备不充分。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次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次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要、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要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次大略的档次上做一次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
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干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对所讲知识理解充分,能够联系旧有知识,让学生从浅出入手,习得新知。
所以,我要,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循序渐进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示,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要到的第一点。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局部。语文教学是一次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示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示为精彩纷呈的思要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个项目,甚至可能比项目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次知识点都需要精心部署,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要,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要再运用到现实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要,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次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着重,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
廉内助
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
第2 页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
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殊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处理,既照顾到了文言文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真正品文、悟情。我希望在这一课有所突破,打破文言文难教、学生死学又不爱学的怪圈。恰好那次期间,学校刚刚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安排学生写一篇讴歌亲情的作文。于是我大胆采取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本课,并且把“《项脊轩志》细节描写”作为了本课的课题,希望通过品味细节,体味那份“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通过学习文中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品味鉴赏,来理解感悟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