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辨别:
1.《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
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4.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5.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题西溪无相院6.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莫方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