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知识卷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B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A.应届(yìng) 铁砧板(zhēn) 丢三落四(luò)
B.干坼(chè) 大可汗(hán) 恣意妄为(zì)
C.炽热(zhì) 动干戈(gē) 纤纤素手(qiān)
D.倾轧(zhá) 黑作坊(zuò) 蛮横无礼(hèng)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酬谢 涣散 故作钤持 默守成规 B.向隅 寒暄 明辩是非 甘之如怡
C.脉络 杜撰 神态安详 睡眼惺忪 D.怄气 诡橘 愤发图强 惹是生非
3.依次填入下列齐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上海世博会第一个提出“低碳世博”理念,中国在______过程中也在全力实践这一理念。
②修改病句应根据原句的症结,在尽量保持原意的条件下,采用______的办法。
③______法国最早的城市保护法颁布于1913年,______受保护的数万座建筑都属文物,没有民居。
A.筹措 简捷 尽管 但 B.筹措 简洁 因为 所以
C.筹办 简捷 尽管 但 D.筹办 简洁 因为 所以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B.这件事是他干的?还是你干的?我们要调查清楚。
C.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D.《学法明礼,争做宪法小卫士》这一活动主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B.这篇文章总体是好的,希望你不要断章取义,故意挑毛病。
C.为给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多小时。
D.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洒脱,杜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起初,她脸上露出惨笑,继而沉默,最后竞“哇”地一声大哭了起来。
B.报到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该校共有452名研究生通过绿通道入学。
C.能否放下偶像包袱,能否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他顺利通过比赛的关键。
D.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积极采用了新的工艺和新技术。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①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⑤①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合为六十年,“甲子”为首;五更计时的初更天始于酉时。
B.《昭明文选》是诗文总集,“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C.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炎帝游东海,溺水死后,化为精卫。
D.杜甫被尊称为“诗圣”,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9.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天无边无垠的,几丝绒毛般的白云轻轻掠过。
C.寒风里,远处高耸的烟囱呜咽着,啜泣着,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D.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10.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A.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B.颔联中“萍破”寓动于静,“草声”以静衬动,动静之间,妙趣横生。
C.“鉴中行”一句,写溪水清澈,照彻人影,几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D.尾联采用逆挽虚收之法,写禅意而无禅语,余味悠然,正见此诗高明之处。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一)
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
单一的。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做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11.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题西溪无相院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12.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1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4~16题。
(二)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