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
⾟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
  引⾔:⾟弃疾诗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却⼜不拘⼀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有之。《⽔调歌头》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下⾯就是⼩编整理的⾟弃疾《⽔调歌头》作品鉴赏,欢迎⼤家阅读!
  ⾟弃疾——《⽔调歌头》
  壬⼦三⼭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
  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可以濯吾缨。
  ⼀杯酒,问何似,⾝后名?
  ⼈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悲莫悲⽣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古今情。
  富贵⾮吾事,归与⽩鸥盟。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弃疾的这⾸《⽔调歌头》,就是⼀⾸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他由三⼭(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遂慨然⽽作此词。
  此词上⽚分两层,前两韵是第⼀层,直接抒写诗⼈的“长恨”和“有恨⽆⼈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朝的⼊侵,战乱不息,被占区⼈民处在⾦⼈统治之下,⽽偏安⼀隅的南宋⼩朝廷却⾮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北伐的⼈⼠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所以词⼈只能⽤⾼度浓缩的语⾔,把它“裁作短歌⾏”。“短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信⼿拈来,融⼊句
中,⾃然⽽巧妙地点明了题⾯。“长恨”⽽“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出那种恨不得尽⾔⽽⼜不能不⾔的情致。“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句,合⽤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祖刘邦“欲废太⼦,⽴戚夫⼈⼦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此事只好作罢,戚夫⼈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可奈何的⼼情。⼜《论语。微⼦篇》载,楚国隐⼠接舆曾唱歌当⾯讽刺孔⼦迷于从政,疲于奔⾛,《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弃疾在这⾥运⽤这两个典故,⽬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理解的悲愤,⼀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韵还妙在⽤“何⼈”呼起,以反诘语⽓出之,⼤⼤增强了词句的感⼈⼒量;⽽“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造成⼀种⼀唱三叹,回肠荡⽓的艺术效果。词⼈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
的语⽓写道:“余既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韵三句,均⽤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之”字,“畹”字后少⼀“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概括⽽来。兰、蕙都是⾹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草⽐喻培养⾃⼰美好的品德和志节。⽽“饮露”、“餐英”,则是以饮⾷的芳洁⽐喻品节的纯洁和⾼尚。作者在这⾥引⽤屈原诗句,并⽤“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被谤、贤⽽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的理想,词⼈在遭朝中奸⾂谗⾔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门外沧浪⽔,可以濯
吾缨”⼀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个⾓度表明⾃⼰的志节和操守。这⾥⼜⽤⼀典。《楚辞·渔⽗》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举”,⾃讨其苦。屈原
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渔⽗听后,⼀边摇船⽽去,⼀边唱道:“沧浪之⽔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化⽤此典,意在进⼀步表明⾃⼰的志节情操。
  下⽚头三句⼀杯酒,问何似,⾝后名?“遥应篇⾸,意在抒发⾃⼰理想⽆从实现的感慨,情绪⼜转⼊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纵任不拘“,有⼈问他:”卿乃可纵适⼀时,独不为⾝后名耶?“他说:”使我有⾝后名,不如即时⼀杯酒。“词⼈⽤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
  他的抗⾦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后”的虚名⼲什么!词⼈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弃疾接着写:“⼈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不分,置危亡于不顾,⽽⼀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对南宋⼩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第⼆层,通过写惜别再⼀次表明⾃⼰的⼼志,词⼈的情绪这时⼜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之常情,表明词⼈和饯⾏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吾事,归与⽩鸥盟”⼀句,⼜引⽤两个典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暗,⽽他本⼈⼜“质性⾃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传》),因有是辞。这⾥词⼈引⽤陶诗,表明⾃⼰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久留,以表明⾃⼰的⼼迹。“归与⽩鸥盟”,是作者从正⾯表明⾃⼰的⼼迹。据《列⼦·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喻浮家泛宅、出没云⽔间的隐居⽣活。在这⾥,词⼈说归来与鸥鸟为友,⼀⽅⾯表明⾃⼰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般的离别之词不同,⾟弃疾的这⾸《⽔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常⼈的哀怨之⽓。通观此篇,它答别⽽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激越,时⽽平静,时⽽急促,时⽽沉稳,形成⼀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兴⼿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且对抒发词⼈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弃疾诗词风格
  ⾟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且风格多样,技法⾼超,艺术特⾊鲜明。其⼀是善于创造宏⼤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坚定的抗战决⼼,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争
精神,豪迈的英雄⽓概,熔铸在宏⼤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弦”⾔其多;“天下事”⾔其⼤,真正是磅礴⽓势,⽓吞⼭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峰。
辛弃疾的词集  其⼆是善于运⽤奇特的想象,夸张和⽐兴寄托⼿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欲共⾼⼈语,联翩万骑来⽆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彩,⽽且使词⼈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其三是善于运⽤具有特⾊的语⾔和各种不同的⼿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误⼈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体,浑然⽆痕。如〈摸鱼⼉〉
  总之⾟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的⼿法,他以⼤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量,从⽽使⾟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