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藏文】崔寒柏谈怎样临帖(万字长文,透彻解析)
(编者按:这是2011年应书友之约,崔寒柏老师撰写的一篇关于临帖的万字长文,对临帖中的选纸、选帖、方法、误区,以及读帖、临创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几乎涵盖了临帖中的方方面面。文章深入浅出,颇可一读。)
关于临帖
在古代文明中,印刷术被公认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这个发明的完善令我们轻而易举地读到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大量的善本和新发现的碑帖被不断地精印成册,大量信息轻而易举的获取,令我们直接对古人的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普通话宣传标语
各种字体发展成熟以后,临帖就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古人在学字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临习名帖、名拓,条件差的也有父兄家人或教师的字样,在人对人的示范下,初步掌握用笔的方法,接下来就会有一段临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不长,有的可能贯穿一生。当然,绝大部分的时间可能是在读帖,这种读包括到不同藏家家中浏览,交流相互的信件,读看别人的抄本和游历山川名胜中的碑刻。这时的临和读泛指那些有兴趣于书法的人,只把写字当作工具和不注入心性去随时感受书法的人一生则与书法艺术擦肩而过,自然也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
到了现代,临帖已经成了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那是因为现在的书法学习完全脱开了实用,人们开始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术几乎都是靠从帖中慢慢地感悟。当代虽然有那么多的笔法教科书,那么多视频录像,但是仔细看、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书写方法都非常
不同,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大部分自学的笔法就是按笔法图示去写,然后再把写出的笔画按字帖中的笔画外形去验证,一笔下去,起止不加重复,几乎完全吻合了,笔法就对了,哪部分多出来了,哪部分缺少了,哪里就不对了,哪里就需要调整和改进了。
针对前后人们抬笔就能随手信笔写出大字报来说,临帖是多么重要。但是矫枉过正,很多人过分强调临帖,或者以临得逼真为目的的临习,如同“复制”古帖,又使得临帖走到了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无论是不临还是只临,还是逼肖地临,都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
作文自我介绍
初临
天才人生最初学习书法时,首先要掌握的是用笔,这时最重要的练习是要把用笔完成的正确,并且形成习惯。谁都知道要逆锋(藏锋)入纸,要收锋出纸,何时靠顿笔铺毫,何时在顿的同
时收笔,何时顿中转锋,何时借助顿下的弹起而钩挑。但是怎么样才能把柔软的笔顿成顺心所欲的状态,要有一个练习过程。这个过程要在相对不是很注意字型,但还要有一定的字形中完善并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先要把笔行走在字帖中的字形中,其最好的办法就是描红。此时不用担心字的结构,但还要按照字的结构去用笔,去完成每一个笔画。有人认为儿童才这样学字,其实不然,这时帖中的红只要有一 点盖不上,用笔就没有到位。这时的盖不上主要不是粗细、大小的问题,而是外缘形状上的差异。
等到书写中每一笔都把描红帖中的红笔全部盖到以后,保持着这种用笔习惯,在不那么考虑用笔的情况下,对着字帖再去临写和感受字的结构。
选纸
临写的纸有很多种,最好不要用洇水较大的生宣,因为生宣的书写除了要适应用墨的墨量以外,很多的时候,如果用笔不到位,人们总爱用多停留一会儿,多向需要填充的地方挤一点儿,而不按行笔的路线去走,结果,看上去笔画好像充实了,实际上,一写快那些行笔不对的地方不是败笔就是缺损。很多人字都写到很大名声了,一写起字来,写几笔就要回头补一笔。大家对这种现象都不以为然,实际这种人根本就写不好作品,气都不顺,怎
么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所谓补笔就是开始用笔时动作就没有练到位,而用放慢速度去填充,是在描而不是去写,描惯了,要么无法写快,要么写快了笔画就漏洞百出。因为快写起来后,行笔的轨迹非常重要,令我们赏心不已的古代经典笔画的出彩片断,都是在正确用笔的情况下自然表露出来的,笔法对了,怎么写,都有精准而稳定无误的结果,这种不以效果为最终表现的用笔,才是自主的用笔,才可能进而表现既有法度又有自己个性的笔画来,并产生无异于古人的趣味。这种趣味具有相当的随意性,绝不可能与古人的笔画外形及效果一模一样。
选帖
初临最好要有固定的帖,这个帖应该以楷书为主,当然不排除有的人首选篆隶或魏书。但是,所有的人练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再去学楷。因为楷书是各种书写字体发展到成熟期的基本架构。早期的学习就像是练童子功(真正的书法童子功是要在小儿认字并开始学写字时),先练的那部帖非常非常重要!精典的碑帖笔法完整、丰富,早期的用笔习惯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不易改变。
先写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楷与当代的文字有密切的关系,经常见到的文字写起来更容易
掌握得体的结构。虽然练习的时间较长,但对字理的领会也较深,以及随后通过行草对笔意和笔势的融汇与贯通,再相互反馈增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循环体,直到完善技能,直到抒发自我。
当然先写篆、隶、魏也有其它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书法的艺术性上会给初学的人以一种预先的感染,使人很早地赋予书法以艺术的感受。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是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之一,但是书法的表现性过早地开发,会阻碍人们在学习中逐步发掘和感悟结字本身的规律,先要有对字本身的理解,理解充分后,发挥才能充分,过早定位到发挥就会影响到理解的深度,带有发挥的理解往往理解不到单纯的结构内涵,就像我们常说的“带着有眼镜看人”一样。而能不断单纯挖掘篆、隶、魏在当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视觉和习惯上不容易适应,就是字体的本身变通上也缺少更多的辅助性样本,这对初学以后的阶段练习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唐楷是把楷书发展到了某一种极致,这种极致包括了用笔的丰富和结构的缜密与微妙,当然还有大家认为的庙堂气象。唐楷的规范是一种成熟的形式,这种规范虽然有些刻板,但是正像学生阶段的基础学科一样,一旦掌握了,再学习其它部分或进而发明创造起来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物理八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灯红酒绿近义词
中国首富是谁唐楷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进步较慢,这种慢在初学时表现在书写的周正得体上(当然学书法的目的绝不只是周正得体),要想通过各种角度和弧线来组合成一个看起来周正得体的字时,稍有不周到之处就会露出破绽。因为人们看周正和谐楷书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在学习相当一个阶段以后,楷书的书写之难是难在韵致上。唐楷的精美给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周正精准上,欣赏到一定水准以后,感受的是精致中的微妙互动,这种微妙的细微势动产生出唐楷特有的既精致又高雅、堂皇的格调,想要感觉到这种高雅和精致,一定要长期的大量地阅读唐楷,并在书写上越接近精致越能体会得深刻。只临或在初学的阶段是很难体会到唐楷真正的精彩所在的。唐楷的韵致是临不到的,也是学不到的,只有在自主的书写中,产生了自己书写的速度和感受以后,才能产生与自己意念相谐的韵律,这需要有自我的书写速度和不同部位的变速,还要有通体的和谐结构布白意识,这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不用思考就能够随意表达的意识,是书写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这种速度多在行书或草书中发展,有了动态的有顺序的书写以后才能表现出韵致,再回过头来静敛住心气,此时的楷书才能融入心神,庄严者不怒自威,萧散者身定思逸。古人常做此比“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跑)”。立不是练立就立得好的,要常行、常跑,健康、健美者立在那里是何等身型、经过了大江大河者,又是何等气概,只“立”是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