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之败笔及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性之商榷
《哈》剧为莎翁悲剧代表作之一,同时亦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之集中体现,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并将此前单一的复仇线索改进为复仇与重整乾坤的双线并重,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视野,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故事的主人公其性格也是鲜明的,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与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其性格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避免了以往戏剧人物形象平面化、静态化的弊病。
  由此可以说,《哈》剧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细细读来,笔者感到《哈》剧“白璧微瑕”,有一处败笔,与该剧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反神权、倡人权的主旨相悖,此其一;其二,笔者认为哈姆雷特“延宕王子”之名与事实似乎不符。故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哈》剧作以简析,以明上述之事理曲直,取引玉之瓦石之意尔。
  首先,“璧有瑕,请指示之。”
溥仪墓地  无疑,丹麦老王的暴亡与王后改嫁,对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应称为一个变故,而且,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一定会给哈姆雷特的生活带来影响。作为王子,未来王位的继承人,哈姆雷特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又加之到新文化的中心留学,他一定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称此时的哈姆雷特为“快乐王子”是无可非议的。但通过文本的浅层细细品味,我们又可以看出主人公
过生日日记忧郁的一面。由克劳狄斯口中可以得知,哈姆雷特是受到人民拥护的,但是王国社会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是矛盾的,这种“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不可实现”之间的冲突,导致悲剧的产生,也必然带来哈姆雷特性格中忧郁的一面。这些为其重整乾坤的责任感埋下伏笔,同时也为他日后的行动蓄积力量。
  面对王室的变故,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当然要担承心灵和精神的创伤,但他的行动还是理智的,虽然他怀疑这里面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因为他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丹麦的新王---自己叔父---和王后,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因此说,盲目地报仇是不理智的行动,当务之急是查到证据,澄清事实.从表面看,王子面对父死母嫁臣谄谀的困境一筹莫展,他唯一能做的也许只能是忧郁、延宕。可是实际上,哈姆雷特一直是积极行动的------鬼魂的话使他的怀疑又增加一分,促使他去更尽力的证实阴谋的存在。此前的哈姆雷特已经开始行动了,只是他是在默默地思考,并没有惊动其他人罢了。
  此后,我们的王子就更加明确地开始了寻求证据的行动。
  哈姆雷特的第一个行动是“装疯”,以此为掩护,迷惑敌人,使他们不得底细。然而这是决不妥协的行动!海底的火山从表面看是平静的,可是地下的岩浆正在奔涌,等待着喷涌的机会与时机!
绘声绘  第二个行动是“戏中戏”。哈姆雷特不失时机地利用戏剧并加入自己编写的情节,借机发挥,在虚虚实实中不动声地观察敌人的反应。对戏剧的改编及其对霍拉旭的安排,都证明此前哈姆雷特的沉默并非真正的无动于衷,而是在“三思”以利“后行”,捕捉一切有利的时机采取行动。如果说此前的“装疯”还带有迂回的成分,现在的“戏中戏”则为“直面惨淡的人生”,是利用、创造证实阴谋存在的机会的果敢行动,是公开的、坚决的行动,决无回旋的余地。这时,复仇已是箭在弦上,势在必发。因为新王与哈姆雷特的矛盾在二人心中已成为公开的事实。火山的岩浆已处于喷发前的最后的平静,瞬间的沉默之后,必定是山崩海啸的行动。
  以上几场戏的成功蓄势,已经使戏剧处于高潮的“前夜”。可是接下来的一场戏,却成了该剧中一处非常明显的败笔------当哈姆雷特发现克劳狄斯正在忏悔时,因为不愿后者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而放弃了报仇的良机,这种明显的“宗教情结”,反射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这显然与人文主义反神权、倡人权的精神不甚相符乃至相悖------由怀疑到鬼魂的告诫,由装疯到“戏中戏”的试探结果,奸王的罪恶与阴谋已经昭然若揭,接下来理所当然的是疾风骤雨式的复仇行动,这才是事情发展的常理,再次出现波折都有些牵强,竟然由于本来要反对的宗教神权而使主人公的行动发生一百八十度的逆转,正可谓
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的败笔,实在可惜。为避免此种情况,可对原作情节做如下改动:其一,哈姆雷特在即将杀死克劳狄斯的瞬间,忽然想起连日来丧父失位的悲痛及杀死克劳狄斯后可能给母亲带来的又一次打击,于是产生了动摇,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其二,恰好此时王后赶来或派人来召唤哈姆雷特而使他失去良机;其三,二者兼而有之,在动摇的瞬间听到母亲的召唤。这样一来,一可以避嫌,二可以更加符合主人公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心理与行为特征,由此白璧之瑕可缮,名剧之败笔可补。
  以上述粗浅之见,笔者以为此处为全剧的败笔,至少可视为全剧主旨旁逸之笔,或为不谬。
马跟马婚姻相配吗  况且由接下来的一场母子对话亦可证明上述理由的成立。哈姆雷特对母亲的处境是同情和怜悯的,也许她也是阴谋的被“蒙蔽者”和受害者。因此主人公憎恶她的行为,但还没有达到仇杀的地步,然而哈姆雷特对母亲的近乎疯狂的口吻和犀利的言辞,亦以使我们难以卒读。那么,当他面对真正的凶手时,在刚刚证实阴谋的存在的时刻,却因为“宗教的力量”而放弃复仇,岂不大谬?故改动之后更为合理。
  虽然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哈姆雷特放弃了一次绝好的复仇机会,但此前他步步为营、积极取证的努力,都是果敢的行动,毫无延宕的痕迹。
  哈姆雷特失去了机会,克劳狄斯则抓住了喘息的机会,设计了新的阴谋,要借刀杀人,欲只哈姆雷特于死地而后快。面对新的阴谋,哈姆雷特又以拆信、改信的果敢行动,吹起了反击复仇的号角,擂响了反击复仇的战鼓,他的归来无疑是坚决的行动,亦毫无延宕之处。这携烈火而至的态势,预示着决斗时刻的到来。
  然而,由于误杀波洛提斯、奥菲利娅之死及雷欧提斯的被骗被利用,哈姆雷特又中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决斗前与雷欧提斯的对白,充分地展现了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以人权为重的磊落胸怀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坦荡胸襟,突出其为“人”而非为“神”的一面。这正是莎翁曲笔显露、哈姆雷特直接显露人文主义精神的妙笔。让人防之不及的阴谋害死了无辜的乔特鲁德和被利用的雷欧提斯,一直积极复仇的哈姆雷特也中了毒剑,但是当他得知真相时,又一次果敢地付诸行动------用毒剑刺死了奸王------这也是毫无延宕的行动,最终完成了复仇的行动,虽然重整乾坤的责任有待他人完成。
  由以上分析可得知,哈姆雷特的行动自始至终都是毫不迟疑的,在一步步揭露阴谋真面目的最后时刻,最终完成果敢的复仇行动,这个过程是没有延宕的特征在里面的。笔者以为时下较为流行的“延宕的王子”的提法,或为不甚妥当,值得商榷。故此敢于提出上述观点和理由。工资扣税怎么算
回到拉萨 郑钧  同时,笔者坚信,一切问题都是愈辩愈明的,争鸣商榷有利于共同的进步与提高。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自感也受到哈姆雷特不为“神权”所困的人文主义精神鼓舞,不为流行说法的提出者的高位而迷神眩目,毫不延宕地拿出自己的行动,细细品读,默默思考,吸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上述文字,做一个“行动的王子”。当然,问题未明前的苦恼、困惑袭来时,也不妨先做一个“忧郁的王子”,毕竟,柳暗花明之后,必定可以做一个“快乐的王子”!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毫不延宕地拿出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