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 example
                                                                                                             
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
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
引言
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
(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
(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
(一)原始的生命动力
(二)生命的悲剧意识
(三)孱弱的女性地位
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
(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
(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
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
(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
生命的思考(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引言
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在萧红的众多作品之中,《呼兰河传》与《生死场》两部作品受到大众的众多关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萧红创作完成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1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当时的中国虽然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但日军侵略的铁蹄还未踏入中国这部作品围绕萧红的童年经历与“呼兰河”为中心场景展开叙述细致地描绘了乡土小城的社会风貌与人生百态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作品中主要描写的是我国北方乡民的生活情景与精神世界其中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萧红的另外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主要背景是
男权社会下女性体的卑微状态与对死亡的无助这部小说很好地展现了我国北方民众强烈的求生意愿与不甘死去的挣扎
萧红的大半生时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早已熟知人世间的温情冷暖,懂得生命的渺小与不堪一击,同时也深知生命的伟大与贫穷,因此形成她对人生和生命的敬畏与礼赞之心。萧红对生命的关怀和阐释,使得她在现代文坛上区别于其他作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一直是萧红文学创作的主题对生命理念和生命价值和追求构成了萧红小说的重要特质。
对于萧红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其中有不少研究都是关于其作品中的女性思想的内容,但萧红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她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却也是其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内容要点,值得研究者们从生命意识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得到一些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萧红将人与生存作为作品书写的重点在她的笔下生命都是鲜红滚烫充满了温度,她不断思考生命的价值,积极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的解放正是由于萧红自身的经历与对生命的探索思考才形成了她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萧红选择的写作角度与对象都具有其特殊性都能很好地反映出萧红个人性格的洒脱与率真因此值得在研究中深入探讨萧红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命意识
第一章  西方生命哲学的崛起及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成长经历都是特殊的对事物的理解与感知能力也不同简单来说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获得的感知理解与反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发展方向与生活经历由此可知生命意识研究的是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人类的主观感受而言“存在”处于它的对立面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的表现。由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因此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
(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
在进入了二十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整个欧洲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席卷,资本主义短板逐渐显露出来,引发出严重的社会危机。长年不断的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与经济瓦解,世界充满了萧条与死亡的气息。原先的西方文明体系出现裂痕人们科学与理性的观念开始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掠之地都是被弹大炮摧毁的城市废墟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障直至二战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与
阶级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法西斯主义在全世界盛行世界各国人民遭受到更加残忍的迫害国际社会上弥漫着恐怖与绝望的氛围这种连生命安全与温饱都无法保障的社会条件让国民的集体意识彻底瓦解既然国家无法为其提供庇护人们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于是便产生了认识和思考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即从自身出发
对科技和理性的重新认识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形成的基础但是,理性与科技是人们生存于社会征服自然的重要依托科技的发展与征服自然可以持续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观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才使人民意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理性主义的思想无法再给予人们精神归属和安全感。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欧美地区兴起了生命哲学的思想潮流认为生命的意义不是追求物质或精神世界的满足而是人们最本质的内在生命力
哲学家们的持续思考和探索使生命哲学得以进步和发展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情感应该被放在极高的位置这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核心观点他把唯心主义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指出生命是所有生物最重要的特质对理想主义持反对态度注重人的意志和情感柏格森则认为人类的自我活动之一就包括生命冲动而这也是形成客观世界的基
生命哲学的出发点是探讨人的生命意义与本质是人类思考生命本原和形成哲学命题的重要进步将目光放到人类个体的思想情感上注重对人的存在的关注与认识希望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是人类自我意识和对生命热爱的觉醒
中国现代的文学家们也受到了生命哲学的影响五四文学初期当时的社会民众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残害一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在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后企图将其用来唤醒民众同时期生命哲学逐渐流传到中国主要以弗洛伊德和伯格森的哲学思想为代表他们主张关注人类个体的内在生命意识要注重个体的主观意志这与我国现代文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文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来自西方的生命哲学以郭沫若和郁达夫为代表的文学家们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体现人们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体现的是以作家为主的自我感受与生命价值
在西方生命哲学的观念中人类个体和所处的环境是对立的和社会与大众相比孤立的个体处于对立的一方社会环境则是束缚和限制个体自由发展的另一方如果个体选择站在大众的一方就会丧失个性与本体的真实性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个体因此世界上的所有个体都是相对孤立的而且可能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理解事实上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生
命个体都有其独立的思想体系与感知神经,对于生命的理解各不相同,做到真正感同身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在新文学现代主义理论之中,生命可以与自然交融,体现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我们从自然之中来,最后也将回归到自然的尘土里既然人类的生存依靠自然也就是说人类不能脱离于自然而独自生存提倡新文学的作家们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大肆赞美自然世界追求个体的精神创造主张个体生命的真实性
(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
当20世纪的欧洲在战乱后开始盛行“生命哲学”之时,20世纪的中国文学同样也迎来了巨大的改变。五四革命中文学对“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西方现代派的主张和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相类似都关注个体的主观生命意识
中国新文学思想的根本就是对“人”的发现,五四运动的文学观念都是以“人”为主要核心观点。由于战争的影响,民众对生命意识的忽视,而西方“生命哲学”这一思想概念的盛行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冲击力,这导致中国新文学在觉醒之中又迎来了新的探索。更加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生命意义和生存状态那个时期各界文学人士都从西
方“哲学革命”的浪潮中汲取新鲜的灵感与血液,寄希望于拯救被传统封建主义所迫害的民众。这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水火不容的阶段,民族话语逐渐转变为文学内容极为重要的题材。
1930年3月,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并提出了口号“和封建主义残留斗争到底”那个时期尽管左联文艺运动的文学家们都有改变文学的面貌创造新面孔的积极态度,但是左联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当时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思想主张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与探索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各种文学主张和思想基本都能得到阐发同时随着西方生命哲学的进入包括文学家在内的个体开始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并尝试将这一思想加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回归生命本原的哲学思想可以让个体自我意识觉醒从自我角度出发来感受和认识世界从而发现生命背后的内容。然而左翼文学的发展道路前途既不光明,反而极为曲折蜿蜒。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导致社会对左翼文学并不重视和推崇左翼文学被当时的政权认为是异端对其采取抑制的手段和反对的态度尽管在40年代时左翼文学曾经有过一段较好的发展时期20年代后左翼文学及其主张彻底被社会摒弃但是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及其赞颂生命和唤醒民众的思想主张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萧红正是在这样的文学发展大环境下,对追求生命自由,探索生命意识有了更加深厚的理解,生命意识的
觉醒发展到了一个灼热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