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在没有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经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修订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如何拼写汉语的人名地名,如何拼写汉语的数词、量词、连接词、形容词等,都有了“法定”规范。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就用汉字来注音(也就是用汉字给汉字来注音)。
首先是直音法,盛于汉代,用同音又同调的字来注音,如:《说文解字》中的“材”字注音,“材,音才”。后来又发展到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康熙字典》中的“刀”字注音,“刀,到平声”,也就是“刀”读“到”字的平声调,“到”是去声字吗。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两个字拼出一个音。例如“昌,尺良切”,取“尺“字前面的音和”良“字后面的音,组成”昌“字的音。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
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要求“国语统一”,要解决语音规范问题,就要有一套标音记音的符号,这一时期先后出现“注音符号”。“注音符号”于1913年研制,1918年由国家正式公布实施,这套采用汉字笔画式的自制符号,当时称作“注音字母”,也叫拼音字母,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我们现代人称它“注音符号”。也就是当时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基本做到一个字母(笔画符号)代表一个音素,但是还有一些字母表示多音素字母,还没有完全音素化,所采用的声、韵双拼制,是对我国清朝前期传统的双字“反切”注音、记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时,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真正的字母拼音。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套《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汉字注音的发展是对汉字音节认识的发展,反切出现以前,人们认识字音是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注音、记音、读音都是以一个音节为基本单位,不能切分(或者说不能有意识地区分);反切出现,表明人们已经能够将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纽四声法是人们能将一个音节分析为声、韵、调的条件下出现的;而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则是在人们将语音切分到音素、音位时出现的注音记音方法。
古字母表
折叠声母表
(24个)
ㄅ(b) ㄆ(p) ㄇ(m) ㄈ(f) (v) ㄉ(d) ㄊ(t) ㄋ(n) ㄌ(l) ㄍ(g) ㄎ(k) (ng) ㄏ(h) ㄐ(j) ㄑ(q) ?(gn) ㄒ(x)
ㄓ(zh) ㄔ(ch) ㄕ(sh) ㄖ(r) ㄗ(z) ㄘ(c) ㄙ(s) 折叠韵母表
(38个)
ㄧ(i) ㄨ(u) ㄩ(ü) ㄦ(er) ㄚ(a) ㄧㄚ(ia) ㄨㄚ(ua) ㄛ(o) ㄧㄛ(io) ㄨㄛ(uo) ㄜ(e) ㄝ(ê) ㄧㄝ(iê) ㄩㄝ(üê) ㄞ(ai) ㄧㄞ(iai) ㄨㄞ(uai) ㄟ(ei) ㄨㄟ(uei) ㄠ(ao) ㄧㄠ(iao) ㄡ(ou) ㄧㄡ(iou) ㄢ(an) ㄧㄢ(ian) ㄨㄢ(uan) ㄩㄢ(üan) ㄣ(en) ㄧㄣ(in) ㄨㄣ(uen) ㄩㄣ(üen) ㄤ(ang) ㄧㄤ(iang) ㄨㄤ(uang) ㄥ(eng) ㄧㄥ(ing) ㄨㄥ(ong) ㄩㄥ(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