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校对的基本方法
   
 校对基本方法有4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是古籍校雠的基本方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图书校对工作,因而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
  3.1  对校法  对校法的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 对校的客体有两个──原稿和校样, 采用比照原稿核对校样的方法,通过查异同而发现差错。现代校对的折校、点校、读校、核红等技术,都属于对校法.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原则上依据 原稿改正校样.
  3。2  本校法  本校法的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现代校对的“本子"即原稿.本校的客体只有一个──改正录排错漏后的校样,采用通读检查的方法,通过文中内在矛盾发现 问题,然后进行是非判断而发现原稿的差错。发现了原稿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注,提出改正差错的建议,同时填写《校对质疑表》,向编辑质疑。校是非不同 于文字加工,只管改错、补漏、删重,而不做文字润。
  3.3  他校法  他校法的特点是:“以他书校本书”.“他书”指其他的书。“改必有据"是校对改错的
重要原则.在通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又难以判断是非时,就得去查检相关 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
  3.4  理校法  理校法的特点是:推理判断。在发现疑问又不到可靠根据时,即应进行推理判断,包括分析字词含义、进行逻辑推理等。
上述四种基本校对方法,在实践 中应当综合运用,以求得到相辅相成之效果,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4.现代校对的其他方法
  现代校对实践还有其他校对方法,主要有: 人机结合校对;过红与核红;文字技术整理。这些校对新方法和校对的四种基本方法一起,构成现代校对方法系统,必须综合运用。
  4.1  人机结合校对  校对软件查检常见错别字及成语、专名中的错别字辨识率高,速度快,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而文字的 形式符号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形式系统,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所以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对。正确的做法是人校与机校结合。 人机结合校对需要
到优势互补的最佳结合模式。鉴于计算机校对误报率高,错漏多的一校样宜由人工校对,二校再用机校,机校后不改版,由人接着三校。三校的 任务是:先对机校报错及改错建议逐一判断,然后通读检查一遍,发现并改正机器漏校。三校后再改版。这种“二三连校”模式,有利于人机优势互补、缩短校对周 期.也可以在编辑加工之前,先实行机校,将机校的报错与改错建议作为加工时的参考;三校之后再用机校,清扫残留差错;然后,由人工通读检查。这种“清源净 后"的人机结合模式,也可收到人机优势互补之效果。
  4。2  过红与核红  二校样应一式三份,一份(通称正样)由校对人员校对,另两份(通称副样)分送作者和责任编辑校对。“过红”即将作者和编辑在“副样”上所作修改的字符,誊 录到校对员校过的正样上。如果正样改动少而副样改动多,也可将正样誊录到副样上.誊录时,要注意副样上的修改是否合理,若有疑义则应提请责任编辑解决.如 果副样上增删较大,导致版面变动,则要精心调整版面,有的还要增加校次。过红由责任校对或责任编辑负责。
  核红即核对上校次纠错的字符是否改 正,有无错改。核红的技术要领是:第一步,核对上校次改动的字符,至少反复核对两次;第二步,如果发现应改而未改的字符,除了重新改正外,还要搜检上下左 右相邻字符有无错改,以避免邻行、邻位错改;第三步,比对红样(上校次
校改样)与校样(改后打印样)四周字符有无胀缩,如有胀缩,就要对相关行及其上下行 逐字细查,出胀缩原因,改正可能存在的错误。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均应先核红后校对。
  4。3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整理”,是现代校对的必要程序。其作用有三:(1)弥补版式设计的疏漏;(2)改正排版造成的技术性错误;(3)防范多人交叉校对产生 的文字处理和版面格式的不统一。
  4.4  文字技术整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性工作.整理的内容有如下10项:(1)核对封面和书名页,使书名、著译者或主编者姓名、出版单位名称、出版日期等完全一 致;(2)根据正文标题核对目录上的标题和书眉上的篇名、章名,检查文字是否一致,页码是否相同; (3)检查正文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和位置是否 符合设计要求,同级标题字体、字号、占行和位置是否一致,书眉双页、单页上的标题是否符合规范;(4)检查插图的形象与文字说明是否相符;(5)检查图 表、公式与正文是否衔接,图表、公式的编序形式是否正确,序码(应连续)有无缺失或重复;(6)检查表格和公式的格式是否规范,表格转页、跨页和公式转行 是否符合规范,公式的变形是否正确;(7)检查正文注码与注文注码是否相符,参见、
互见页码是否准确;(8)检查前言(序)、后记(跋)、内容提要等指示 性文字,与正文内容是否相符;(9)如系全集、文集、套书,要检查是否成龙配套,版式、体例是否一致;(10)解决相互关联的其他问题。整理工作必须十分 认真,一丝不苟.每个校次校后均应做整理工作,终校后应由责任校对进行全面整理。
5.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校对活动是校对主体与客 体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存在讹误,一方面主体要改正讹误,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讹误得到改正,主体查错正误的目标得以实现,校对活 动的矛盾运动才会终止.校对又是体活动,校对主体的多元性和校对过程的集体交叉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校对主体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矛盾,协调好关系, 才能形成合力,使校对活动健康开展,从而保证校对工作的质量.而要解决矛盾,协调关系,形成合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对工作制度.
校对工作的基本 制度有如下4项:
  5。1  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由于校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 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 的书稿,如经典著作、文件、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科书及教辅读物等,还应相应增加校次。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不能顶替校次,交给他们校对的校样是“副 样",“正样"仍由校对人员校对,三个校次都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计算机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顶替一个校次。三校改版后打出的校样,不 能算作付印清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改版打出的校样,才能算作付印清样。
  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凡遇到如下情况之一的校样,校 对者有权提出增加1~2个校次:(1)初校样的差错率超过15/10000的;(2)编辑发排的书稿没有齐、清、定,而在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的; (3)终校样的差错超过3/10000的。增加校次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
  样书检查,指图书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分由责任编辑、责任 校对检查,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能成批装订出厂。
  5.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
结合。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者和专职校对员共同参与校对,还有社 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 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 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 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的核心。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 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 : 1,不应少于5 : 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