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拓展清明溶于情红润于心(教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了让小学生正确了解和传承清明节文化,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特设计了本次教案——小学拓展清明溶于情红润于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清明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清明的起源、习俗、传统食品等。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和文学创作等形式,表达对清明节的情感。关于清明节的图片
二、教学准备
1.教学素材:清明节的相关图片、文章、习俗资料等。
2.课堂环境:布置清明节的主题墙,展示相关图片、习俗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清明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并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他们对清明节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投影或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踏青、插柳等,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文化体验(30分钟)
(1)制作清明节主题手工
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和工具,指导他们制作清明节主题手工。例如,用纸板做成墓碑、用彩纸剪成柳枝等。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受传统习俗的乐趣和意义。
(2)书写清明节诗歌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汉字和诗词句式,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可以设置简单的诗歌结构和要求,如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表达对清明节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成果展示(10分钟)
请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手工和创作好的诗歌展示在主题墙上。学生可以依次上台,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初衷。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更多的创作热情。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清明节的重要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将这种热爱和传承的意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的实地考察活动,参观当地的古墓、纪念馆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
2.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清明节相关的音乐、舞蹈、戏曲等,拓宽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
3.鼓励学生进行清明节主题的科普知识展示,以小组形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案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文学创作等形式,深入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通过制作手工和创作诗歌,学生能够更加亲近和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