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学刊2008年第2期(总第84期)郭沫若佚简“郭沫若为《诗经国风研究》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纪要
何刚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乐山614004)
2007年12月28日,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郭沫若为《诗经国风研究》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都市博物院、四川省文联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学者、蓝菊荪生前友好和弟子以及蓝先生遗孀张忠桂女士参加了座谈会。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会长章玉钧,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康济民,四川省文联原书记、蓝先生生前好友黎本初,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执行会长谭继和出席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围绕着蓝菊荪先生求学治学的坎坷人生历程、著述《诗经国风研究》和郭沫若的慷慨题词以及蓝先生在众多学术领域里的重大成就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缅怀郭沫若先生对后生学者的无私奖掖和在学术研究上谦虚求实的开阔胸襟,充分肯定蓝菊荪先生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今后开展蓝菊荪先生治学历程、著述成果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一、毕生治学成就显著广博
蓝菊荪先生的大弟子、成都博物院院长邓代昆和张忠桂女士等对蓝菊荪先生一生的治学和人生历程进行了深情追忆。与会代表纷纷感佩于蓝先生在众多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谭继和先生认为这主要源于蓝菊荪先生对巴蜀文宗优良传统的继承。巴蜀自古出文宗,从司马相如到郭沫若,形成了巴蜀文人的传统。比如,他们都重文字传统,好文学,重文学,“以文辞显于世”,“以文宗冠天下”;都具有球形思维传统,都是思维如滚雪球的天才和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多为诗书画三绝,多才多艺,胸襟开阔,思维活跃。谭先生认为蓝菊荪先生也具有这样的特征,他继承了巴蜀文宗的思维传统,经、史、书、画、篆刻无不精通,成博才多学之士。
蓝菊荪先生为人平易谦逊也令学者们至今感动,谭继和深情回忆了作为老前辈的蓝先生两次亲自来家做客的情景。黎本初则对当年两人的至交记忆犹新:“我与蓝老相交多年,他对青年后进的奖掖更是令人感动,有一次他推荐一个学生给我,他不是简单地给我写信,而是用宣纸毛笔直行写成,书法流畅,文情并茂。”
对于蓝菊荪与郭沫若之间的师生佳话,学者们津津乐道。章玉钧先生认为,正是蓝菊荪先生天生聪颖、多才多艺,郭沫若先生才对他非常赏识和关怀,指导他的学术研究,为他的《诗经国风研究》写了那么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演绎出这么一段令人称道的师徒佳话。
谭继和先生认为,郭老自己说蓝菊荪先生完成了一项很好的工作,完成了一件他未了的心愿,这也体现
了郭老虚怀若谷的精神风范。蓝老在与郭老求师问道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他一贯的精明好学和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可贵品质。
二、学术精神亟待整理传承
学者们对蓝菊荪先生自强不息、淡泊名利、求是严谨的治学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正是由于蓝先生始终坚持这种学术精神,才在《诗经》研究等方面取得为人称道的成就。蓝菊荪先生主张译诗要“统摄原意,另铸新辞”,翻译《诗经》的目的有二:“对普通研究者来说,读起来有一点点诗的味道,使其受感染,从而促进他阅读原作和研究原作的兴趣;对一些初学写新诗的青年朋友来说,可以学习我们原始诗歌最优美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风格,来丰富自己的诗作。”虽受郭沫若影响较深,但蓝先生也并未完全盲从照搬,而是有自己的
6
独立思考,他说:“译诗我是主张意译的。意译并非
创自我一人,不过郭老早期的译诗《卷耳集》,我觉得太散文化了一点,远远不及他后期《屈原赋今译》。”“就以我最佩服的沫若、一多两先生来说吧,在治中国古典文献有很多创见的同时也不无一小部分偏见。我是把风诗一百六十篇全部都译完了,而就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叶圣陶在196
2年曾题词赞赏道:“菊荪为言嗜诗骚,积岁研治不惮劳。今语迻译国风遍,逆以诗心费推敲。我谓君意良足慕,书成自惬宜刊布。涉此途者又一家,持兴文苑增厥富。”
谭继和先生认为:“国风研究自蓝老之后,虽有多种翻译版本,但水平都不及蓝老的研究成就。”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女士最近也对蓝先生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蓝菊荪先生倾心于‘国风’研究,并取得丰收,其治学精神,值得纪念、学习。”
蓝菊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扬,以及在蓝老身上体现出来的宝贵文化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康济民、聂勋材、黎本初等学者联系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精神,对此深有感触。中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学者们认为,在蓝老和其他老一辈学人的治学实践中,中华文化的精华就无疑得到了鲜明地体现。发扬和学习他们的学术精神和文化品质,是我们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学术繁荣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章玉钧认为,蓝菊荪先生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文化书,但这本书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整理。目前正在进行当代四川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而四川当代史不光是政治史、经济史,它也应包括社会史、文化史。当代四川的许多文化名家是不可忘记的。所以我们在抢救历史的过程中,也要抢救文化的记忆。
蓝先生及他在文化学术上所作出的贡献,就是值得我们去回忆和整理的一件事情。所以,章玉钧发出了呼吁和征求:如果有蓝先生留下的一些学术珍宝、有关他的口述历史以及与生前好友交往的各种资料,欢迎大家提供出来,以供在“当代四川史资料”和“当代四川要事实录”中发表,把蓝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相关背景●
师生情谊学界佳话
——
—蓝菊荪与郭沫若的真挚交谊
蓝菊荪,1925年5月生,重庆江津人。少时深受其外祖父影响,从小与文学结缘。1941年先后在綦江中学女生部、江津中学、巴县女中、巴县高农等学校任教,并兼任南林学院教授。1950年任西南文教部研究员,后受聘于西南美专、重华学院、郭义学院、哈尔滨师院等高等学院任教授。1956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曾以中国美协会员身份参加中日首届文化交流,书作被东京帝国博物馆收藏。曾任中国教科文国画研究会副会长、香港东方文化中心顾问、梓州杜甫纪念馆名誉馆长、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终身顾问等职务。1979年4月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7年2月3日,蓝菊荪在成都逝世。
蓝菊荪先生才学广博,在文史、诗歌、书法、篆刻等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在多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被社会各界誉为“巴蜀全才”的国学大家、耕石学派创始人。蓝先生著作颇丰。著有《凤姿词》(1947年)、《连城集》(1958年)、《诗经国风研究》(1958年)、《诗经国风今译》(1982年)等。其生平事迹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
蓝菊荪先生还是一代文化巨人郭沫若的学生。先生一生的治学和人生知遇都是与郭沫若分不开的。可以说,对于蓝菊荪先生,郭沫若既是恩师,又是恩人。两人演绎的师徒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抗战时期,经过同乡介绍,蓝菊荪曾步行百余里去看望住在重庆天官府的郭沫若,并请他指点诗词写作。见面当天,蓝先生向郭沫若行了大礼,送了一份小礼物,从此成为郭沫若的入室弟子。郭沫若也欣然给蓝菊荪题字,并鼓励他好好做人、做事、作文。
1951年冬,怀揣着文学梦想的蓝菊荪在北京待了20多天,期间拒绝了到山西大学教书的推荐,一心想留在北京工作。最后,生活费都出现了问题,他给郭沫若写了一封“求救信”,并将新做的几首新诗词一并转到了郭沫若的手中。当时住在北京西四南大院的郭沫若获知后赶紧派人给他送
7
了100元当作生活费,并告诉蓝菊荪:“你家人在大连工作,工作的事,你先到大连等消息吧!”之后不久,蓝菊荪在郭沫若的推荐下成为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教授。
具体到《诗经》的翻译研究,蓝菊荪自己也明确地承认,其翻译采用的体例和意译方法等都是得到郭沫若的启发,受其影响。他说:“我用了这种体例去治《诗经》,完全是受了沫若、一多两先生的启示,今后拟一仍旧例把先秦诗歌都系统搞下去。”“郭老后期的《屈原赋今译》,确实算是译诗的殿军,我的译诗,我得承认是受了《屈原赋今译》的暗示。”
郭沫若诗《诗经国风研究》脱稿后,他直接给郭沫若写信:“郭老,请你审订我的稿子,够标准就给题词。”1957年2月10日,蓝菊荪收到了一封三尺多长的宣纸信,署名郭沫若。在信中,郭沫若写道:
菊荪同志:
你的《诗经国风研究》我已经拜读了。你做了很好的一项工作,我完全赞成出版。
国风的翻译,我在前也存过这样的野心,
并且也试译过几首,但终于没有完全。今天你
完成了这项任务,我的肩头也好像卸下了一
付重担。
细节处,见智见仁,或许有些不同,但提出去让大家研究,是有好处的。别人有了好的
意见,加以吸收,日后可以逐步琢磨。
我希望你把雅颂也加以研究吧。那里面也尽有好诗。
《楚辞九歌研究》既已脱稿,也可以同时出版。
祝你在工作获得丰收。
郭沫若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在信中,郭沫若的欣慰、喜悦、肯许、期望之情溢荡于字里行间,体现了郭沫若奖掖后学、扶持青年无私品德和虚怀若谷的长者风范。蓝菊荪先生在与郭沫若求师问道的过程中,也体现他一贯的精明好学和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可贵品质。二人在真挚交谊中演绎出这样一段令人称道的师生佳话。
(责任编辑:陈俐)
资料来源:《诗经国风今译》,蓝菊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扉页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