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抒情的文体,他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从形式上看,小说、散文、新闻、通讯、童话、寓言等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围。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的外貌(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文章主题。如魏巍《我的老师》、胡适《我的母亲》。
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文章的主题。如莫怀戚《散步》,张之路《羚羊木雕》。
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作者感情,表现主题。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
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宗璞《紫藤萝瀑布》。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的宗旨是以情感人
一般情况下,中考散文阅读会选择这四种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和小小说。
(三)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学习借鉴。
(四)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解题注意点
1阅读步骤
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在做语段阅读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就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答题没有方向,没有准星,严重影响得分,从而导致对现代文阅读产
生了恐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只有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后,准能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语句,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顺利的答题。
第一步:把握文体特点,以便采取相对应的阅读思路
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划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句子,划出表达对人物感情的句子,对人物评价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写事为主的文章要划出事情发展过程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表达作者看法的抒情议论的句子,思考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为了赞美什么,或抨击什么,或呼吁什么,或启示什么。
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关注景物的特点,作者情感脉络。
托物言志的散文要注意物的精神内涵,思考象征意义。
第二步:是通读,要粗知段意,抓住文脉,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知晓主题的大致方向。
    这是动笔前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步骤。
第三步:是带着问题回到相应的段落进行精读,寻思考答案。
2、审题注意事项
读全题:通观全局,整体把握,不拘泥于一点。
抓关键:抓关键词,审清几问,重视解题信息。
明类型:审清题型,到思路,对症下药解题。
看分值:查看分值,推测要点,对应要点答题。
3、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扣中心:答案不偏,紧绕中心。
思路准:辨识题型,对症下药。
要点全:紧扣要求,不丢要点。
语言简:有血有肉,简明扼要。
4、做阅读题要树立四种意识:
文本意识——答案就在文中,一读二三提取四整理五归纳。
语境意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能孤立地去理解。
主题意识——把握住全文的中心,答题时紧紧围绕中心进行,才不会偏离方向。
规范意识——按分值用序号分条目作答,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依问作答,表述完整;答案简洁,抓住踩分的知识点,不能超过把答案写到所在题的区域外;字迹工整。
【考点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知识清单】
记叙文有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把握文章所叙的中心事件,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时间:有明确表时间的词语或短语。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陪衬人物,注意主要人物。
事件的起因: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事件的经过: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是突出主题的内容,包括事件的的发展、高潮。
事件的结局:事件到最后又什么结果。
典型题型
请归纳本文的六要素
【真题导引】
阅读都德《最后一课》,归纳六要素。
时间:普法战争结束后             
地点: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     
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事情的起因: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                   
经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理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反应
结果: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便哽咽着说下课。
【实战演练】
1、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中的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2、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回答问题。(20)红楼之我是贾赦的奶奶(云阳县2016年下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空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车站周围的一切他最熟悉不过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厌倦了这样奔波的生活,他最急于见到的是上小学的儿子。一想起儿子,他浑身就有力量。正是由于自己整天漂泊,妻子和儿子才能过上安逸的日子,儿子才能上寄宿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想到这些,他的心情舒畅些。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大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向过路人乞讨,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更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家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黑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白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儿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
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8、请归纳本文的六要素:6分
时间:一个快要下雨的午后。
地点:一个广场附近。
人物:多尔先生、小乞丐、贵妇人、卖花姑娘。
事件的起因:多尔先生在广场漫步时遇到一个小乞丐。
事件的经过:多尔给小乞丐亿美元。
事件的结果:小乞丐用乞讨来的钱买了一束万寿菊,去公墓看望死去的妈妈并祝她生日快乐。
3、杂志风波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你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