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提倡不为什么而读,并不是说要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课外书,而是希望教师能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将课内阅读视为教学内容,通过课内阅读的教学授之以渔,教给他们种种可以在课外阅读时运用的方法,教给他们对付考试的种种技巧以提高语文成绩。而对于课外阅读,就不要再硬性与应试教育挂起钩来。应该让学生知道,即使在以考试成绩决定大多数人命运的今天,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是不可忽略的。阅读,并且从阅读中获得享受和升华,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时候课外阅读摆脱了应试教育加诸其上的额外任务,从目的这一层面上与课内阅读分离,回归到它本来的状态——不为什么而读,而不是提倡为了应试而读,扯下应试这层遮羞布,那才是课外阅读和喜欢课外阅读的青少年真正松绑的那一天。

  不为什么而读反而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课外阅读对于学习成绩有没有促进作用?应该是有的。但问题是,这种作用常常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其效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显露出来。如果仅仅根据提高成绩的需要,在某一阶段去几本课外书来读读,即使读了,浮躁的心态也只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学生在课外阅读获取的知识,有时考试的确考到了,但这种情况很少,是碰巧。课外阅读中学生获取的写作素材和能力,是否一定对提高作文成绩有帮助,也很难说。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的养料和种子,何时何地会开花结果,更是难以预期。由于课外阅读的这种特点,常常造成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结果。常有家长和学生焦急地询问老师读了那么多书,怎么成绩不见提高,这类问题总让老师们无言以对。从来也没有一位教师敢于忽视课内阅读。而课外阅读的地位却是尴尬而微妙:一方面,社会上大声疾呼用读名著等方式唤起学生的人文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家长、学生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直接影响的确不如课内阅读,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考试成绩的利益攸关,让人难以理直气壮地为课外阅读撑腰:学生爱读,却怕家长老师反对,家长老师也不是不想让学生读,但学生若因此影响了成绩,却是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的。近期的《少年文艺》因此提出了地下阅读的说法,指的就是课外阅读不能理直气壮地出现于光天化日之下,只能转入地下,在教科书的封面之下遮遮掩掩,在学生的被窝之中躲躲藏藏。

  如果学生、家长、教师都能认识到课外阅读本来就是一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
的弱枝,不多加束缚和限制,让其自由成长于阳光雨露之中,也许这根枝条反而会长得茁壮一些呢。

  学生时期的课外阅读,培养的是爱好阅读的兴趣、亲近书籍的习惯。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能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天性。”(《少年文艺》)只有真正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充分的兴趣的那种阅读,才会让人获益,捆绑重重的阅读是不自然的,不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伴随人终生的体验。“‘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何满子《读书杂谈》)。老话开卷有益也才能真正应验。

  不为什么而读更有益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向南方

  当然,也会有人提出,提倡不为什么而读会不会造成课外阅读的无序混乱状态。答案是否
定的。不为什么而读是就课外阅读的目的这一层面而言的,并不等于放弃在阅读方法、习惯等具体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不为什么而读首先是对教师的松绑。如果考虑功利目的,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阅读素材是十分有限的,而教师对于学生转入地下的阅读更是只能放任自流。摒除功利目的,给课外阅读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教师就可以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予学生广泛有效的指导。但同时,教师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而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对于学生读什么,教师不宜多加干涉。只要守住基本的底线就可以了。不妨容许学生多方涉猎,漫画卡通、武侠言情、网络文学似都无不可。

  学生应该选择什么书籍,这方面教师的影响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的年龄比学生大,阅历知识更是比学生丰富,教师认可的课外书籍,并不等于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只根据个人的口味硬性推荐书籍文章,不一定会被学生接受。但教师有精彩的阅读体验时不妨与学生分享,借此让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一点点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即使学生不去读,播下一点种子,以后也会开花的。我曾经在任教班级开设你读我读栏目,每星期自撰一篇读书随感,
是为我读,并刊出学生的读书心得,作为你读。栏目名称本身代表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我告诉他们某书不错,但并不规定学生一定要读,也无须写读后感。然而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很多学生认真地去这些书来读,并且在课外练笔中自觉写出读后感受。有时我选择一些这样的文章作为学生的你读部分刊出。除此以外,你读部分的内容与我读并不相干,而是单纯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趣味。这部分内容虽然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阅读的整体状况,却多少能让教师有所了解,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个栏目对提高学生成绩是否有作用,很难说,即使有,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成功地营造了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是肯定的。

  让学生亲近好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义务。有时候,面对学生颇为时尚的阅读口味,教师甚至也须将谓偷闲学少年,伴随学生同行,清楚地知道学生读些什么,想些什么,才能进一步给予正确的引导,改变课外阅读的无序状态。在这一点上,不如

  具体到阅读的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
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收益自然也大。所以这方面的指导教师也不应放弃。

  虽是不为什么而读,但既然读了,又有教师在学生阅读趣味方面的引导和阅读方法上的指点,自然就会使学生读有所获。

  不为什么而读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阅读的真谛。也许在近阶段,这种说法极具理想彩,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然而,矫枉亟须过正,从长远看,还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有所得,让学生一生都从阅读中有所得,还是得提倡不为什么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