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南、北方社会的影响
——主要从经济和人口分析
安史之乱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75年),终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长达八年之久,席卷了唐朝北部区域,“东穷海,南淮、汉,西抵函、秦,北徹幽都”,对于我国南、北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安史之乱主要受灾地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联合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安、史率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攻唐。叛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河北南部地区被占领。为抵抗叛军,郭子仪出兵河东,收复失地;封常清守卫洛阳,阻止叛军西进;高仙芝东进,进驻陕州。
安史叛军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夺去了滑州、汴州和郑州,直逼洛阳。此时唐玄宗急调西北边军抵抗,然而封常清战败,叛军杀进洛阳。为避敌锋芒,高仙芝退守潼关,退守潼关,叛军则占领陕州。与此同时,汝州、虢州、曹州、濮州和云州相继陷落。封常清、高仙芝战败被唐玄宗杀,改任哥舒翰为统帅,叛军又由汴州和宋州向东侵略,而所在州县官吏多望风而逃,惟有郓州和齐州的官员在领兵抗敌。
河北道南部被占后,颜真卿在德州、颜杲卿在恒州举兵反击叛军,河北诸州起响应,切断了叛军的后援线,使叛军西进潼关受阻,河北形势突变使得安禄山不得不调兵平定河北地区。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唐王朝和安禄山在河东、河北和河南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再度反叛。唐朝以鱼朝恩为观军使,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军讨伐安庆绪,史思明夺取魏州,救援相州,乾元二年(759年),九节度使兵败相州。此后,叛军再次发生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兵分四路,南下河南,攻占滑州、汴州、郑州进入洛阳。李光弼坚守河阳,牵制叛军西进。上元元年(760年),李光弼夺取怀州,史思明进攻淮西、陈州、曹州、兖州和郓州。上元二年(761年),肃宗命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唐军战败,河阳、
怀州失守。当叛军进攻陕州失利时,内部矛盾又激化,史朝义又杀死史思明。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讨伐史超义,唐军又向回纥请兵,仆固怀恩率军打败叛军,收复怀州、洛阳和河阳,乘胜追击叛军,河北诸省纷纷投降。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穷途末路,在幽州自缢身亡,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二、安史之乱对北方社会的影响
1、人口大量减少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主要的战场在北方,因此对于被对方的人口影响很大。首当其冲的是河北地区,当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皆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戳,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卷217)河北之大,惟有颜真卿、颜杲卿等举兵抵抗。而叛军猖獗,是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自颜杲卿死,郡为战区,露胔蔽野”(《旧唐书》卷136《李光弼传》)。安史之乱数年,叛将史思明多活动于河北地区,史思明兵蜂所向,“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田承嗣更是恬不知耻的说:“‘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五十余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河北地区的人口损减的巨大。
关内河南地区因唐军与叛军又反复的争夺,所以这一地区的人民遭受的苦难也相当严重。叛军在攻占洛阳之后纵兵杀掠,贫苦人民实在不堪忍受,于是起来抗击叛军,《新唐书》卷135《哥舒翰传》写到:“当时是,禄山虽盗河洛,所过残杀,人人怨之。淹时月不能进尺寸地”。中原之地,由于“久陷贼中”遭受反复战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在战争后期,洛阳等地更是“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京城长安所在的关内地区也是“人烟眇萧瑟”。开元、天宝年间曾非常富饶繁华的河南、关内地区,经过安史之乱已经变得破败不堪。
然而,两军作战,大量的兵士当然也就难逃死亡的命运,战争之初,安史叛军所向无敌,因此无数的唐军兵士由此丧生。如率领20万乌合之众防守潼关的哥舒翰,被迫引兵出关作战,结果在被安史叛军打得
打败,全军覆没,连哥舒翰本人也成了阶下囚。战乱后期,唐军大举反击叛军,故叛军兵士死者不计其数,
大将李光弼大破叛将蔡希德,斩敌七万,而这样的事例在战乱后期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导致大批人员死亡。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如上所述,人民、兵士大批死亡,因而随之而来的人口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2、大片土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
由于战争发生在北方农业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直接造成了城乡人口大量逃亡,土地大片荒芜。战乱造成了河北一带人烟稀少,荒草丛生,不堪入目。河北如此,河南也不例外,“天宝至德间,狂虏南侵,南阳为战地,地荒人散,千里无烟。”元结在《请省官状唐邓等州县官》一文中写道:“自经逆乱,州县残破,唐邓两州,实为尤甚。荒草千里,是其畎亩;万室空虚,是其井邑;乱骨相枕,是其百姓;孤寡老弱,是其遗人。”
唐朝官府肆意征兵,是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丁男招募不够,连未满十八的中男也被强征入伍。诗人杜甫写道:“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大量征发丁壮劳力,造成土地无人耕作,成为“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北方大量土地荒芜,农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境地。
3、水利设施破坏严重,使得农业和交通运输受到大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北方许多重要的水利设施遭到破坏。据史籍记载,战争曾多次出现人为掘河灌城的事件。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率军讨伐安庆绪,围困相州,“引漳水灌城,漫二时,不能破。城中粮尽,人相食”上元元年(760年),李光弼率军攻打怀州,“诸军决丹水灌怀州,未下”而漳水和丹水都是黄河的支流,对于当地农业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打仗而将其掘开,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侵入齐州,长清守将们为了逃命,在边家口掘开黄河,淹没禹城。
运河在中国古代是重要一种的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汴渠是连接黄河和淮河之间必经的水道,但由于汴河的水主要来自黄河,因此含沙量比较大,故很容易淤塞,所以需要经常的疏通。然而“河、汴自寇难以来,不复穿
治,崩岸灭木,所在廞淤,涉泗千里,如罔水行舟”,安史之乱造成了北方动荡不安,使得汴渠长期得不到疏通,以致于无法通行,其运河的水利作用大大受到影响。
唐朝收复两京之后,运河暂时恢复了通航,但,很多河道还是由于年久失修,泥沙淤积,行舟不畅。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漕运劳力和巡防安全等问题,“起宜阳、熊耳、虎牢、成皋五百里,见户才千余,居无
尺椽,爨无盛烟,,兽游鬼哭,而使转车挽漕,功且难就”。战争造成陕西、洛阳一带人口减少,劳动力缺乏,无人挽漕。“东垣、底柱,渑池、北河之间六百里,戍巡久绝,夺攘奸宄,夹河为薮”。汴渠沿岸因无人巡防,盗贼四起,破坏航运,给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安史之乱对南方的影响
安史之乱,战场主要在北方的河北、河南及关中一带。而南方社会则比较,虽然安禄山派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南下,但张巡、许远组织军民誓死守睢阳,使得叛军不至江淮。因而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如李白《永王东巡歌》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北人南去雪纷纷”等等。唐后期北方人民的南迁对于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肯定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如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等,但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些作用,不能将其夸大。
首先,肯定是使得南方人口增加了,但不能讲唐代后期南方人口的增加归功于北人的南迁。可以肯定,北人南下,南方人口肯定会增加,特别是北人南下之后聚居的区域如两浙、淮南地区。但南方人口的增加应主要归功于南方人口自身的增长规律(虽然据文献看元和时期南方户数比起天宝时期有所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藩镇割据,很多户口受藩镇控制,未能划入国家户籍中)。因在天宝元年时,江南道的人口密度已经上升为全国第三,仅次于河北道、河南道,而淮南道则名列第四。加之安史之乱时期,叛军未能南下,故这一地区的人口基本可以自然增长,基本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这次北人南下,在规
模和数量上是不可以和永嘉时期被北人南渡相比的。当时士族地主力量十分强大,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部曲、奴婢的衣服人口,因此当时北方士族南迁时带领了大量的人口过去。而唐时,士族地主势力远不如六朝时期,虽当时也有一些举家、举族南迁的例子,
但也是不能和永嘉南渡相比的。
其次,在当时南迁的人口中,士大夫等非生产性的的人口占了相当的比例,因而,在促进江南地区农业进一步开发方面,他们的作用是不大的,南方的当地居民应该说还是本地区里的主要劳动者,而他们的生产活动则是推动本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
再者,很多人认为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一作用应该具体分析。可以肯定,北方人在南下时,将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如在李超、李廷珪父子来到歙州之前,这里的墨一直默默无闻。但李氏父子从北方带来了河北易水带来了先进的制墨技术,使这里的制墨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进而慢慢发展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
唐以前我国纺织业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等地,尤以河北定州最为著名。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载:“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岁的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天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故而唐代使人咏越罗、吴绫等江南纺织品的诗句众多。据唐代各种文献统计。各地进宫朝廷的丝织品中,江南道有四十五种。剑南道有二十种,河南和河北道仅有十八
种,由此可以看出江南的丝织业在其后迅猛发展,应经超过了北方。但这也不能过反夸大起作用,如果当时南方的丝织业没有相当的基础,即便是有众多善丝织的巧妇,也是难以改变当时的情况的。而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在南方的作用不大。因为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北方以旱田为主,南方则以水田为主,两大农业区的生产技术是有较大的差别的,故很难将北方旱田的生产技术应用于南方。相反北迁之人要是想要在南方从事农业生产,则要向南方人学习南方的生产技术。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主要是对原来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生产力发达的北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人口锐减、经济实力下降,生产力下降。而南方,则由于基本未受战争影响或受战争影响较小,其人口继续自然增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南方人口多于北方、社会经济水平高于北方的局面。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