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全局观与多视角化--“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探析
1999年底和2000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在全国上下进行西部大开发之际,怎样宣传西部大开发,报道西部的现实状况、发展优势,从舆论宣传上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便成为全国各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隶属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影响深远的的《南方周末》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中重拳出击,在2000年推出了“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得到全国新闻界,西部地区领导和人民的认可。这次报道的成功因素很多,但仔细分析,主要得益于报道的全局观和多视角化。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探索的这种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方式值得各媒体借鉴。
一、报道中全面把握西部大开发与东部、中部的发展关系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西部的开发就不仅是西部的事情,它必将与东部、中部的发展互动。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正是从这个全局入手,不把西部大开发孤立地进行报道,而是在重点报道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西部的现实和发展机遇的同时,把它置于一个大环境中,通过各方面的比较,来显示西部与东部在观念、资源各方面的优劣势。记者在四川采访时,正值“西部论坛”在成都举行。这个论坛报名参加的有6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17家港澳台日企业,
近100家国内重点企业,171位海外政要,30多位海内著名学者,国务院15个部、委、办的负责人和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团。记者抓住这一契机,采写了《西部论坛:20条政策出台》、《论坛上的西部》等报道,并对一些专家学者,西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进行专访,通过他们的谈话,把怎么开发西部,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中、东部与西部的联系凸现出来。另外,在这次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中,《南方周末》以大半个版面从武汉、上海这两个中、东部城市出发报道中、东部与西部发展的的关系。在《武汉:东拓西进》中武汉学者谈了关于中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机遇与挑战;在《从上海往西看》中,专家谈了东西经济关系等问题。也是在这期上,刊登了一批专家、学者及新闻界的前辈领导的座谈发言摘要《在北京倾听专家学者的论见》。9位经济学专家和两位新闻界领导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西部发展,西、中、东三部的互动,西部开发怎么宣传报道进行发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在座谈会上认为,该系列报道成功之一是把握了全局,从全国的角度来报道西部开发。“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正是从全局进行把握,不仅让读者对西部大开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东、中、西、部发展中互动的关系有了全面的理解,也使得报道全面,又独具特。
二、报道的多视角化
“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历时两个月,连续8期,用了33个版面,派出10路记者进行采访报道。10路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西部的优势和不足,西部开发应如何进行。整个报道有客观事实、有理论深度,给人以体立感。
平民视角
在西部报道中,许多媒体都是从经济、文化等一般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而忽视了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西部百姓。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去采访报道普通的西部百姓,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想法。推出5篇《西部英雄》、6篇《西部纪事》。西部英雄大都是商海的弄潮者,他们的思想经历,代表着西部的一部分人的思想经历,如《从个体户到企事家》、《夏山泉的故事》等。而“西部纪事”是关于西部村镇和关于那里的生态环境、关于老百姓的生活、观念的报道。这样的报道视角,把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西部展现了出来。也使得该系列报道中的专家专访、记者手记所提的观点和建议有所依托,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专家角度
在每期的4个版中,都会有一期记者对专家学者关于怎样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专访,8期共21篇(不包括最后一期的学者们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从理论上,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报道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开发模式以及与中、东部的关系。这些专访涉及到西部金融政策、国企改造、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区域化、政府角、工业结构、东西部经济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西部开发中必须面对的。因为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以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尤为重要,为西部怎样开发提供了参考意见,也增加了报道的理论深度。
(3) 领导视角
西部大开发的成与败,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的责任重大。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打算怎样进行开发,也是西部百姓和全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该系列报道推出的9篇“书记、省长、市长访谈录”就各地区实施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报道。这些负责人的谈话不仅让读者知道各地区的开发方略,也让读者在对比阅读中了解各省地区在资源上,开发模式上的异同。如11月9日的省长访谈《专访线运录》和《专访邵琪伟》。钱运录是贵州省省长,邵琪伟是云南省副省长。钱运录认为贵州开放市场的态度是坚决的,不会设置制约外来投资者进入本省市场的障碍;邵琪伟则表示要搞独特的优势产业,做到人无无我省,人有我优。他们的不同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开发策略。
记者视角
记者深入一线采访,10路记者共采访了40多个点。他们采访了各种不同的人,亲历着西部的风土人情,自然就会有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许多感想,他们的感想、观点与前面的又不完全相同,他们在东部工作,到西部采访,很自然地会去作比较、去思考。8篇“记者手记”记叙了记者对西部和西部大开发的认识。如记者伍小峰在《观念值多少钱》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这里村民只吃自种的粮和菜,没肉吃,个把月才上集市换盐,不看电视。记者正为村民境况嗟叹不己,不料一个蹲在门槛上抽烟的男子扭过头来,悠悠地反问记者:‘白天有饭吃,晚上有老婆抱,这咋就成了苦日子哩?’”记者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以所见所闻的事实告诉我们西部是怎样,西部百姓的观念如何。读之令人深思。
总而言之,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必须结合西部特点在报道方式上有所创新,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做到报道既有全局观,又有深度;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论观点;既有平民的看法,又有专家建议。“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这种注重报道的策划与创新,这种全局观、多视角的方式,对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会有所启示。 论影响广播听众流动的几个因素
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广播、电视、报纸三足鼎立、平分秋的旧有局面被打破,电视发展迅速,成为传媒的大哥大。报纸更是不甘寂寞,都市报异军突起,报业集团纷纷建立,报纸在不断地加强它原有的势力。只是广播在这些年中过得比较平淡,受众被电视、报纸给拉去了,早年的龙头老大的地位不复存在,再加上第四媒体的崛起,广播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极为不利。在这种有点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广播如何来使得其听众不会散失,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听众便成为广播人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会影响受众接收或拒绝收听广播。
一、节目因素
节目是电台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节目的好坏,不仅影响节目的收听率,更会影响电台的广告收入和形象。首先,节目内容的安排要与电台的身份相适应,比如一个省级新闻台的节目要体现它的权威性,保证节目的真实性;而一个综合台,它的整套节目可倾向于活泼、新潮,但格调要高,也不能失去舆论引导的功能。同时,节目内容的安排还要根据受众的不同而不同。电台的节目要多样化,不同的节目要有针对性,如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类资讯节目,针对股民的证券类节目,针对青年的流行音乐和娱乐类节目等等。其次是节目时间的安
排。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一般都有自己的收听时间。一个少儿类节目,不应该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因为这段时间是他们的上学时间,也不能安排在周末18:00之后,因为这一时间孩子一般都在看电视上的幼儿节目或动画片,这类节目安排在周末的17:00-18:00之间为宜,因这一时间段避开了与电视幼儿节目的冲突,孩子们也有时间,只要内容生动、吸引他们,一般能受到欢迎。第三是节目的变动。一般来说,节目的变动对收听率都会产生一个或大或小的波动。改版节目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听众,但有的节目收听效果并不好,不改版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电台在改版之前要做好新节目的宣传,告知听众未来新节目的内容形式,并精心制作好前几期的节目,来保证听众对节目的新鲜感和认同感,稳定受众。
二、主持人因素
如果说节目是电台生命之柱的话,主持人则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主持人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文化素养、风格及年龄都会影响节目的好坏。
现在许多电台的主持人身兼数职,同时做节目策划、编辑、主持等。这种多重身份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很高。电台在设置节目和选择主持人需要慎重,要对传统的先固定节目再选主持人
的方式作些变通,在节目改版,内容设置上应该适当考虑本电台是否有适合于该节目的人才。90年代初,许多电台纷纷增设娱乐和情感性节目,但由于原有的主持人都习惯于播报,而对娱乐、情感节目难以把握,结果主持人严肃、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主持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招聘了一批活泼的青年主持才使得问题得到缓解。另外,主持人的风格是构成节目风格的要素之一,一旦节目风格形成,最好不要换主持人,那样会使节目风格发生变化。同时,一个节目的受众对主持人产生信任、好感,有的就因为冲着主持人才听节目,主持人的变更不利于节目听众的稳定。
由于电台和电台频道的增多,节目主持人也愈来愈多,整个广播界就出现一种通病,即主持人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下降。一些城市电台的音乐、娱乐频道大量使用是年轻主持人,许多都是非科班出身,对广播的理解不全面,对主持的技巧掌握不好,对听众的态度常因自身的原因而变化,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中唠叨个没完,言语中还夹杂着不健康的东西。听众是敏感的,哪怕是一句话听得很别扭,他对节目的印象就会发生改变,甚至不再收听节目。这就要电台为主持人提供培训的机会,同时主持人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主持水平。
三、形象因素
向南方形象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台的形象,电台形象的好坏作用于听众就是听或不听电台的节目,电台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宣传。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加强舆论监督、发动对社会势体的支援帮助,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电台文化,并调动本电台和利用其他媒体对这些举措进行全面的报道,树立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二是节目形象,节目形象是电台形象的组成部分,节目形象对电台形象影响较大,节目形象的树立除形式包装外,更多的是内容的因素。要精心编制节目,用精彩的内容来满足受众,使受众从节目中获得他希望获得的东西,产生收听满足感,对节目有一种收听期待的心理。为大多数听众认同了,节目形象也树立起来了。三是主持人形象。因为电台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所以主持人的形象基本上是通过声音来作用于听众,听众根据主持人的语言来判断主持人的素养、风格,继而产生认同或不认同感。主持人要有敬业精神,要始终把听众当回事,要把节目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做足,并在主持时集中注意力,尽量少出错,使得听众一听就感觉到你的真诚。另外,电台要培养名主持人,通过形象宣传使得主持人在听众中有较大的知名度、荣誉度。
四、沟通因素
我国新闻事业历来都重视与受众的沟通,但在今天,沟通的方式却有所不同。沟通能拉近电
台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感,使得节目有一种亲和力,使听众感到听节目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一种单向的接收。沟通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电台与听众的沟通。长期以来,我们的电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受众对电台总有一种神秘感,这不利于传播。电台要舍得花些时间和财力、人力与其他单位共同或单独举行一些如晚会、联谊会之类的活动,把听众请到电台来,让他们参观广播电台,了解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节目和主持人与听众的沟通。现在许多电台创办了一些听众参与性的节目,如点歌、情感热线,并请一些听众到录音棚参加节目的制作。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听众欢迎。要留住原有听众,吸引新的听众,节目策划还应勇于创新,在调查分析受众的需求和爱好的基础上,在总结听众对节目的反馈的基础上,推出新的节目形式或给原节目注入新鲜血液。例如,音乐节目可请本地区的一些青年在电台里通过电波表现他们音乐方面的特长。试着把一星期的音乐节目分成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社会青年、中老年等板块,每板块邀请这类中的擅长音乐的人进电台交流、表演。同时还可每月固定举办一次“乐迷”会,主持人、乐迷相聚一起,谈天说地,吹拉弹唱,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并通过他们的人际传播来传播主持人。
除以上的主要原因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如是否容易接收,接收效果如何等。无论是哪家电台,要想生存和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有广告收入支撑,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收听率。所以,听众的流动是电台不可轻视的,听众的散失就意味着电台运作的失败。电台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处,稳定听众、保持收听率不下降,就必须根据广播自身的特点综合上述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创新,满足听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