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方
云南大象北上南归
在引导象南归的工作中,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象渡过元江一路北移,开始在云南玉溪市内的峨山县活动,并逐渐接近昆明市。元江以北的气候不适宜亚洲象栖息,引导象南归势在必行。
5月27日,由两组共十名队员组成的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成立。杨翔宇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分队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无人机对象进行24小时的监测。在确定象坐标后,需要将坐标传给北移亚洲象监测指挥平台的标绘员,在地图上标绘成点。据杨翔宇介绍,自开展监测以来,地图上已经标绘有6000多个点,这些点串联起来就是象在此期间的整个活动轨迹。
“象在夜间活动,我们必须一直紧盯着。前两个月人手不够,我们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云南的高山密林很多,容易阻挡视线。无人机有效监测范围也有限,所以随着象移动,我们需要不停转场。而我们之前从未从事过此类工作,因此在转场时,研判它们的行进方向,到就近地点监测就成为难题,工作开展一度不顺畅。”杨翔宇说道。
为寻求解决办法,杨翔宇和队员们开始向相关专家请教。在充分了解亚洲象的习性后,对象前进方向的预判越来越顺畅。同时,分队队伍也逐渐扩充至五组共32人。
人员充足后,杨翔宇和其他分队队员也丝毫不敢懈怠。玉溪市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应勇曾这样对我们说:你们是整个指挥工作的眼睛。如果没有位置信息,其他的投食引导、众疏散,以及交通封堵工作都没法展开。正因为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是指挥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即使后期有了轮换休息的条件,我们也依然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在象的南归路上,元江是最大的天险。5月象北上渡江时,元江正处于枯水期。但随着云南进入雨季,元江水流量剧增。对于高度仅有一米左右的小象而言,此时渡江十分凶险。
早在象渡江的十天之前,政府工作人员就开始筹划,确定从元江的何处通过对于象而言最为安全。同时,政府还专门在元江北岸为象开设了‘招待所’,还投放了两三吨的食物,可供它们停留玩耍。在此吃喝玩乐停留一晚后,象踏上了我们为它们准备的那条最安全的返乡路。在我看来,它们能感受到我们的付出和释放出的善意,这就是人象之间的一种默契。
为确保象能够顺利渡江,杨翔宇当晚一直守在监测点查看情况。“我们一共出动了三个无人机机组,三组同时监测象过江。不仅是想把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记录下来,更多的是担心万
一哪个机组跟丢了,如果它们在江面上发生危险,我们不能及时反应。”
当象顺利渡江后,指挥部里掌声雷动,队员们欢欣雀跃。“大家都很激动,也长舒了一口气。引导象南返的任务能够圆满成功,我们分队做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相关专家都付出了很大努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文明包容性作文素材
包容是人类的美德,不,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意识。包容是文明的标志、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
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依赖“包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的组织。从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任何生物体都由许多不同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体要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要维持其作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包容”。如果组成这个生物体的物质成分闹起“分裂”,等待这个生物体的就只有解体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机能。
对生物体如此,对社会组织也是如此。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
要和谐共存,都离不开这个“包容”的意识。人们的性格不同,个性各异,对事物的见解各各不同。如果缺少这个包容的意识,人人各执己见,见面只有争吵,哪里还能一起共事、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呢?所以,“包容”也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机能。
从人类历史来看,“包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而偏执、独断、专制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联系在一起。“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独尊儒术”,乃有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颓。大唐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有盛唐文明辉耀千古;满清在外来文明前的闭关自守,终致近世中国的积贫积弱。北大在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于蔡校长的“兼容并包”:“十年浩劫”中文化学术上的万马齐喑,根源在“八个样板”的“一枝独秀”。
我以前的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妇,带一个上中学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我经常看见他们有说有笑地一起散步。曾几何时,这种和谐美满的气氛消失了。夫妇俩开始频繁吵架。我下班回家,经常不得不耐着性子欣赏隔壁的“战争交响乐”。家具的碰撞声、瓷器的碎裂声、男人的谩骂声、女人的嚎啕声、孩子的啜泣声,八音齐奏,此起彼伏。后来,男的带着孩子离开了,只剩了女人一个人。人整个儿变了,见天阴着脸,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这是缺少“包容”而导致家庭解体的例子。 
人类还远远没有学会“包容”。“9.11”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不幸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人类距离学会“包容”还有多远。也就是说,我们还远远没有低等的生物体“聪明”。
但是,为了和谐的生活,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必须变得聪明,真正学会“包容”。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包容”的意识呢? 
“包容”,归根结底,根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就像我的邻居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