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理定义上的南方,一般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江苏 安徽 湖北 重庆 四川 云南 贵州 湖南 江西 广西 广东 福建 浙江 上海 海南 台湾以及港澳特区向南方
地方上狭隘定义上的南方:两广海南闽台
夏天很长,冬天湿冷,年均温高、基本没雪,饮食丰富、方言复杂
极端狭隘南方定义:广州以北就是北方!
江南为南,是中古以来的传统操作。在更早的时代,以中原南部的陈蔡为南,以更南的荆楚为蛮。自从吴越纳入华夏,特别是晋室南迁之后,南的概念就从中原南部移到江南地区,而以更南的岭南为蛮。从六朝到明清,大凡南北对举,基本保持着颜之推时代河北vs江南的用法。如不明说,那么凡是提到南都默认为江南。而其他南方地区,则用专名,湖广、江西、蜀中、闽粤…,一一点明其地。近代以后,随着华南崛起,南的概念才得以继续推进。既然岭南可以称南,那么周边其他省份自然无不可“南”了。所以才造成了今天“南方”的区域特别大,概念特别泛。
明清“京城—江南”运河叙事的影响,特别是在清代。清代的江南,主要就是指的是太湖平原
中心的长江下游。
你所谓的“北方”,实际上也多数集中在大运河沿线的华北平原,这里是最有把“江南”看成南方的趋向的,也最有江南情结。
清代江南是一家独大,一枝独秀,华北水患不止,盗匪猖獗,真乃贫苦不堪;东北则视为龙兴禁脔,禁止迁徙,人烟稀少;西北更是早已经在盛唐以后残破了。
淮河以南的南方,华南实施海禁,贸易凋敝,唯留广州一家通商,倒是岭南的一颗明珠;长江中游一直不温不火,又多长江泛滥,实在也乏善可陈;长江上游刚受明末重创,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尚未恢复元气。
看来看去,除了江南,也就江右(江南即江左)的赣地好一些了,不过后者在晚清也迅速衰败了。
这一点在晚清更加明显。这一时期帝国衰落,地方糜烂,流民汹涌。在长江中上游,华北,岭南形成了哥老会,青帮,洪门三大帮会,后两地还形成了捻军,长毛两股流民反叛力量。而唯江南岁月静好。倘若不是长毛与清军的拉锯,这里的安宁还可以一直维持到近代。
所以,能不忆江南?说穿了,整个清代,除了江南,别的大多数地界还真是不能看,不管南方还是北方。
况且之于华北平原来说,最容易抵达的南方地界,也是江南。我国的内河主干水系是长江运河,以及长江以南包括珠江在内的许多支流。华中,华南如果去华北,很常见的路线就是先通过水路抵达江南镇江,再沿运河北上。显然,江南是与华北乃至京城联系最直接的南方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