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恩来精神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和实践中。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他对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中国的贡献,更来自于他个人的高尚人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古语用来形容周总理再生动不过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他废寝忘食,即使在身患疾病时依然奋不顾身的工作。他将他的生命与国家命运和众疾苦紧密相连。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里,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甚至未留下一儿半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周恩来总理将它做到了最后的实践。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这是陈毅将军对周恩来总理的评价。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虽然是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却从不搞特殊化,对自己,对亲友一直要求很严。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穿就是几十年,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
周总理也是一个谦逊谨慎的人,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
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如此虚怀若谷。这样的精神更该为我们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同样为世界所称赞。前苏联总理柯西金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 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的确,周恩来总理是个机智敏捷的人。新中国刚刚成立,作为一名外交官,在国际上总是受
到打击与歧视。周恩来总理在面对国际上的刁难与讽刺时的机智应对,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周恩来的精神,是道德情操与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周总理征文
发布时间:2011-3-14 22:45: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陶静 阅读次数: 339 【字体:大 中 小】
1976年新年伊始,一个寒冷的早晨,天空灰蒙蒙的。这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总理去世的消息在冰冷的空气中弥散开来。可是,这个将一生奉献给了名族复兴的伟人,又岂是岁月可以让我们磨淡对他的怀念与崇敬的呢?
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是,总理却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早在新中国建国初,就带头提出火葬以节约耕地。而总理,却与邓颖超在离他去世十几年前就约定好死后将骨灰散入大地。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中国人向来那么注重墓葬,让生者来寄托哀思。可是,总理却连灰都没有留下,没有灰,何来墓,何来碑。我知道,上帝给他的才智与情怀他都不为所累,尘世的美誉他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只是,这一个让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致
哀,为民族复兴起了如此重要的人物,连死后都不留下一点骨灰,这强烈的反差下,我们只能在心中为总理竖起一座不倒的丰碑了吧
总理的行为是那么的无私。遵义会议上,他把请了回来;为了统一红军,他主动将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了张国焘;为了稳定党内部的团结,时他揽下了所有的责任。就连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在任何麻醉药物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他还坚持要批阅文件,他说“中央让我多活几天我就多活几天”。少时,他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生。或许,如果一个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限了吧
总理的胸怀总是那么的宽广。中美战争结束后,1954年周总理第一次与美国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见面就发出了友好的表示,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当时拒绝了,总理仍然面带微笑,表现了一个大国姿态,同时也诠释了他的宽容与大度。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终于吸引了尼克松的访华。
总理的智慧总是那么深远。是他将“十五年赶超英国”改为“十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是他在中国经济困难时将方针改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些改动的背后是总理心中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啊,他总是能认清形式,总是能戒骄戒躁。
总理的品行总是那么有德。虽然邓颖超没有为他生一儿半女,但以总理的姿态他能赢取多少女性的青睐呀,可是,他以倾国职权坚守了平民之德,对爱情如此的专一,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总理走了,但岁月但不走他的大无大有,时光抹不去他的大爱大德。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挺立在人民心中的伟人。
读世纪伟人,学恩来精神
发布时间百年恩来:2011-4-3 9:51:07 来源:美术学院 作者:章红 阅读次数: 117 【字体:大 中 小】
平常人们口中经常传颂一些脍炙人口的神话、英雄故事以及伟人事迹。其中,当然少不了妇孺皆知的一代伟人——周恩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作为淮师学子一员的我,特此推荐《周恩来传》一书,这本书是由(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传记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战争的阴影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烙印了。动荡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如今,我们生活的国家和平,并在迅速崛起。可对于那些带领着人民走出硝烟的英雄们,我却仍然熟悉。而让我最最敬佩的是我们“人民的总理”——周恩来。他在中学时说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我每次念到它时都有一种热血的冲动。且恩来的这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挂在了我们淮师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熏陶感染着每一位淮师学子。这次,我终于定下心来,读这本《周恩来传》,细细品味周总理的戎马人生。
周恩来总理还在南开中学上学时,便振臂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的一生在这个既定的理想之下,一步一步走向圆满。19岁留学日本,看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机制与中国的落后,看到了日本对中国越来越过分的欺压与侵略,他不能再袖手旁观。他组织与领导了“觉悟社”的示威游行。在留学法国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中,并在那里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回到了广州,但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在对敌人的战斗中里显露出才华,是一名风云人物。”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红军的战略撤退(长征)。当时周恩来带领着约1万人离开江西,长征路上十分艰苦,而他坚持与所有的人同甘共苦。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的作息制度是连续伏案工作,甚至在生病时仍旧照常工作。在时期,是周恩来力挽狂澜,使中国不至于沉沦到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