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佛教
鲁迅与佛教这样的文章命题,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是南辕北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鲁迅不曾表明过信仰佛教,他也未曾声称是佛教信徒。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超过半个世纪,鲁迅在一般人心目中,即为风骨凛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化战士。因此,鲁迅与佛教扯不上关系。对鲁迅生平事迹有深入研究的学人,在论述鲁迅思想及其发展的著述中,为尊者讳,往往回避涉及鲁迅与佛教的因缘,以免损及鲁迅作为文化战士、卓越思想家的崇高地位与形象;而一般对鲁迅思想、生平事迹缺乏了解的人们,则无由获得鲁迅与佛教之间存在因缘关系的确实资料。
 
  鲁迅在上下求索,探索各种先进思想,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曾经接触佛教经典,并从佛理、佛学哲理中吸取营养的事实。
 
以下是笔者根据一些零星资料,加以综合归纳,分作鲁迅与僧、与法、与佛的三个章节来尝试
介绍鲁迅与佛教的因缘关系。
 
鲁迅与僧人的因缘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极受重视,家人担心养育不大,还未足岁,即由父亲领着去拜他的第一位师父。他们前去的寺庙,是被誉为绍兴八大寺观的长庆寺,孩提时,父毌让他归依,送去长庆寺拜当家和尚为师,取法名:长根。我们在《我的笫一个师父》一文中可以了解这点。后耒鲁迅以长庚作为芼名撰写杂文《唐朝的钉梢》,就是取其谐音。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个銀八卦,上面刻有:"三宝弟子法号长根"。拜的师父为长庆寺的主持(当家和尚)龙祖法师。龙祖法师替鲁迅取法名为长庚,师父赠他银八卦一件,上刻三宝弟子法号长庚,鲁迅还有一件百家衣,即衲衣,非喜庆大事不给穿上,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用以避邪。鲁迅年幼时,遇到该寺做水陆道场,都会随家人到该寺去看热闹。
 
鲁迅一直到他临死的那年,即19364月他还写下《我的第一位师父》的文章(收录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追忆去世已有40年的龙祖法师;鲁迅也推测龙祖法师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师兄弟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文章写道:我们(指与他的师兄弟)的交情依然存在,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文情并茂,真挚亲切,显示了鲁迅感情丰富的一面,感人至深。
 
鲁迅也结识、结交不少是佛教徒的朋友,如许寿裳、许季上,日本人内山完造、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人。其中与鲁迅交情最深的,当推许寿裳。
 
鲁迅与佛教经典(法)的因缘
 
相对而言,鲁迅与佛教经典的关系,就甚为密切,且终其一生,都与佛教经典保持善缘。
 
根据鲁迅日记,他从日本留学归国,于1914年(即所谓的民三)在北京担任教育部官员时期,开始大量阅读佛教经典,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佛学书籍多达7080种,占全年购书数量的二分之一,这些佛书有《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他不但自己看佛书,研究佛学,还不断给绍兴老家寄去佛书。如4月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3册,6月寄《佛教初学课本》等,7月寄《起信论》等7本,同月又寄《续高僧传》等书。根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1914年以后,鲁迅除了自己买佛教书籍,研究佛学外,还与许寿裳订下协议,合购佛书,互通有无,这很可能是基于经济不甚宽裕的原因。
 
鲁迅不但大量购买佛书,对出版佛书,也付出精神,作出贡献。19157月,鲁迅逐篇逐句仔细校对高丽本《百喻经》,并出资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一百册),他在书后记下:以日本翻刻高丽宝本己丑年本校一过,异字悉出于上。书出版以后,鲁迅即以此书为母亲祝寿,鲁迅也用以送人,19165月日记,鲁迅曾记下: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百喻经》,又名《百句譬如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是佛教寓言作品,南朝齐时,由印
度僧人求那毗地带到中国,并译成中文。鲁迅亲自校对,并出资刻印,可以想见他对此书极为重视,他这样评论该书: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鲁迅也利用刻印《百喻经》剩余的款项,刻印《地藏十轮经》。
 
1916年,鲁迅继续购买佛书,如《净土经论》、《妙法莲华经》等,也大量搜集、购买佛教碑帖,如寺碑、庙碑、塔铭等。据鲁迅日记,这一年他曾经用13个晚上的时间抄录《法显传》,全文多达12900字。
 
鲁迅与佛理(佛学)的因缘
 
鲁迅曾经有过一段相背さ氖逼冢 惴涸亩练鹗椋 毙难芯糠鹧В 闹窝ЧαΓ 苑鹄肀厝换嵊行矶
嗔煳颉B逞敢簧  龅壬恚 淖髌罚 品保  淙徊辉 谖恼轮泻胙锓鹄怼ǎ  鸾谈  挠跋欤 捶浅C飨浴?lt;/font>
 
鲁迅早期的作品散文诗集《安荨罚 矶辔恼鲁3鱿址鹁 械牡涔省庀蟆糜铩鸾檀驶悖 ?amp;ldquo;伽蓝,即梵语,指寺庙(见《好的故事》),火宅(见《死火》),三界,佛教所指天国、人间、地狱,剑树,即佛教传说的剑树地狱火聚(见《失掉的好地狱》)、无量地狱鬼众牛首阿旁(见《华盖集·碰壁》),以及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大光辉等佛经惯用词汇。
 
鲁迅也曾用自己的法名长庚,给小说中人物命名,那就是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鲁迅此举,很有自我揶揄、自我幽默的意味。
 
然而,佛教对鲁迅的影响,还是在于思想方面的启示,以及向他灌输建立崇高人格的力量。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环境错综复杂,鲁迅必须面对来自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层层迫害、围攻挞伐,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的反击或驳诘文章,尽管辛辣尖刻、冷峻深沉,然而内心深处还是饱含悲悯的情怀;鲁迅从佛学中吸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思辨智慧,充满辩证的思考方式,助他透视事物的深层真相。有人认为,鲁迅晚年很容易便接受了唯物辩证法,与他早年深入钻研佛学,吸取了佛学和佛理中蕴涵的辩证思维,不无关系。也就因为具有清晰的辩证思维,鲁迅的论战文章,才能一字褒贬,精警深邃,鞭辟入里,产生发聋震聩的作用。
 
佛教深刻的思辨哲理相信对鲁迅的生活,处理人生的种种问题,产生正面和积极的作用。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记述鲁迅向他这样剖白: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我个人认为,释迦牟尼那种大哲的精神,对鲁迅思想的启发,崇高精神、伟大人格的建立和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精神,佛家下地狱的勇气,正是一种典范。鲁迅爱护青年,他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矢志舍己救人,普度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菩萨精神,行菩萨道。曾有人指出,鲁迅的无畏通脱佛经经典”,敢以一人的力量担当宇宙苦难的性格,正是佛家子弟的境界。鲁迅也说:站在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这是鲁迅个人的宣言,何异不是狮子吼!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是宗教家,慈悲大爱,引导世人向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致力于催生新的文化,改革人性,力匡时弊,振邦兴国。
 
鲁迅对中国古代的两位高僧,法显与玄奘,也极为推崇,他们生在不同的朝代,同样是为了求取真经,寻求真理,渡流沙、越葱岭,千里跋涉,千辛万苦,前后耗费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他们舍身求法、厘清疑惑的精神,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赞誉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从他们的身上,吸取营养,筑构自己伟大的人格力量,跻身于中国近代的伟人之林,中国的脊梁这样的丰碑,鲁迅也是当之无愧!
 
今年的1019日是鲁迅逝世69周年,有感而作。(来源:南洋网)
鲁迅为什么捐资刻佛经
  19149月,鲁迅捐银元60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了100本佛
教《百喻经》。19265月,鲁迅又出资赞助王品清校点《百喻经》,
自己亲自作了题记,以原书名《痴华鬘》,交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使
这一佛教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
集,它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异彩。
  《百喻经》的原名即《痴华鬘》,华鬘一词是梵文soma的音
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
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讲述了出
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南朝时期,僧伽
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时,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收寓言
故事98则,故起名为《百喻经》。它并没有单刻本,而是收编在浩瀚
的藏经当中,多少年来一直是佛门弟子的必读经文。
  这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佛经,它还是一部生动、形象、可读性很
强的文学作品。鲁迅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他把佛经作为
域外文化进行研究,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过程中,鲁迅从不放过任
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他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极盛,其中
不乏经典之作,《百喻经》就非常典型,虽然这是佛教为宣传自己的
教义而作,但它的许多寓言都是选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具有很
强的文学性,比如笨人吃盐的故事,讲笨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
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觉
得味道很好。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吃一点就这
样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
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不料咸得要命,急忙把盐从嘴
里吐出来。这故事告诫修行人要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身
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倡不进食,
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
因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
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
以当作一本文学作品来读,这才是鲁迅捐刻《百喻经》的缘由。
  自此以后,《百喻经》才有了单刻本,成为独立的一部经书。后
来北新书局又正式出版了《痴华鬘》,使这部经书广泛地流传起来,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部曾深藏藏经楼中的文化经典。据《人民日
报海外版》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之前,主要是为日后的创作打坚实的基础,其中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正是坚实基础中的重要基石。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写道民三以来,鲁迅开始看佛书,用功很猛,别人赶
不上。”“民三1914年,我们看这一年的《鲁迅日记》,他购买了《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起信论》等佛教书籍达80余种。他不仅自己看佛书,还不断地往家里寄,如4月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三册,6月寄《佛教初学课本》等,7月寄《起信论》等七本,同月又寄《续高僧传》等。

19157月,鲁迅逐句校对高丽本《百喻经》,并在书后记下以日本翻刻高丽宝本己丑年本校一过,异字悉出于上。《百喻经》又名《百句譬如经》,是佛教寓言集,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1915年鲁迅为母祝寿,特地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一百册,前后汇款洋60元。印成后尚有余资6元,又拨刻《地藏十轮经》。以后他曾将《百喻经》用来送人,如19165月记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可见佛教书籍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

1916年鲁迅在继续购买《净土经论》、《妙法莲华经》等书外,还买了大量的寺碑、庙碑、塔铭等佛教碑帖,这一年他以13个晚上抄录《法显传》共12900余字,并记入日记。《法显传》是记述东晋高僧法显等赴中印度寻求经律的事迹,法显为求取真经,渡流沙、越葱岭、
泛沧海,在几十年时间里历尽千辛万苦。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1936年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认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指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并不始于1914年,不仅此前他的书帐中就己记载购过佛教书籍,而且他年幼时寄名佛寺,拜长庆寺住持龙师父为师,师父赠以银八卦一件,上镌三宝弟子法号长庚1936年已享盛名的鲁迅写了《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怀想半个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感到我们的交情依然存在的。

毫无疑问,鲁迅现在也已被认作是中国的脊梁了,但至今人们在研究鲁迅时,却很少提到他与佛教的关系和佛学给他的滋养。现在做学问、写文章、搞创作的人虽多,但少有像鲁迅那样先打扎实的良好的文化修养基础,而是急于出成果,追求作品的问世数量,对于太多的浮躁、太多的的功利观念,我们的一些作者也要像鲁迅那样多接受一点佛教思想,多得到一点佛教文化的滋养。(信息来源:摘自《普陀山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