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走近先贤
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
1.生平简介
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
求那毗地天竺人。伽斯那的弟子。南齐(479~502)译经僧。他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齐建元初到京师,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迭相供请。
2主要成就
伽斯那著有《百喻经》永明十年求那毗地将其译为齐文。
背景呈现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深奥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的著作。
◎国学链接
譬喻释理的佛经——《百喻经》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
1.“百”字的由来
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2体例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3.内容
(1)动物寓言五篇这五篇寓言将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读来新鲜有趣。但这里动物们所比拟的人却并非睿智机敏的智人而是愚痴乖戾、蠢笨无能的痴人
(2)嘲讽痴人的故事九十三篇占绝大多数所摹画的全是些幽默可笑、滑稽荒诞的故事。故事的戏剧性在于痴人自有一套愚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规则:所思所虑明明是谬误,却还自以为高明;所作所为虽极其粗憨迂阔,但他们干这些蠢事时却始终有一股认真劲儿。作为局外人冷眼静观时,对他们的执着自不免或唏嘘嗟叹,或嗤之以鼻,但同时也必定会心有所悟。
《百喻经》的最后一部分是一篇偈颂。在偈颂中,伽斯那引用两则有关药物的比喻,对九十八篇譬喻中故事与说教部分的关系,以及他纂集本书的旨趣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其中阿伽陀药一喻尤其恰切。
4艺术特
书中故事短小生动设喻巧妙文学性、可读性很高对佛教术语的解释细致富于哲理不仅能让普通大众理解深奥的佛法义理还能使人读后对人生有所感悟,心灵得到荡涤。寓教诫于寓言之中,是一部既亲民又不失深刻的佛教文学经典。
《百喻经》具体内容分类
其一是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如“愚人食盐”中批驳外道妄滥绝食白白损害身体而无益于道。
其二是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其中的具体原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痴人具有贪、嗔、痴三毒正是这三毒使痴人的言行除可笑外还时常可鄙。
其三是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佛陀认为消除三毒的根本办法是皈依佛教、解悟佛理并精进实修修习过程中又要勇于忏悔,不能因为犯一戒而更犯众戒,毁坏道业。
其四是规劝世俗人及时布施,在小有财物时就要勤于施舍,不要指望家资巨富时再行善举,因为时运难料,未来之事不可测,也许不会再有积功累德的机会。
其五是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一、字音
(xián)  笑 (chī)  (ān)  (chì)
二、一词多义
1.
2.
3.
4.
5.
三、词类活用
1.极渴须 名词作动词喝水
2.我此树悉皆美好 名词作动词结果
3.我教汝 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4.所以者,缘有盐故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四、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别人家。
今义:他的家。
3.即便断食
古义:于是就。
今义:即使。
4.傍人语言
古义:对……说。
今义:话语。
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经过。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五、文言句式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判断句)
译文:原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有盐的原因。
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宾语前置句)
译文: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诈现死相,卧死人中。(省略句)
译文:(他)装死躺在死人堆中。
4.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被动句)
译文:最后终因吃盐过多被其败坏了口味反而引起口腔疾病。
5.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译文:他无话可说被人们嘲笑。
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的主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
《渴见水》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舍弃不要的愚蠢人。
《入海取沉水》的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尝庵婆罗果》的故事比喻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学会见微知著懂得变通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诈言马死》的故事比喻有的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驼瓮俱失》的故事比喻在通常情况下要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多种意见比较分析选取最佳意见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做“驼瓮俱失”的蠢事。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1.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明确] 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明确] 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
昔有一人佛经经典,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
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3.“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试概括这则寓言中的“一人”与“老人”的可笑之处。
[明确] “一人”的可笑之处是不动脑筋迷信盲从;“老人”的可笑之处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在两难境地之下顾此必然失彼;要仔细权衡避免鱼与熊掌都失的情况。
1.《入海取沉水》的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不能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除去宗教这层意思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他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2.《尝庵婆罗果》的故事中那个人用“若但尝一何以可知”的思路去“一一尝之”导致“长者”“一切都弃”。这则故事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事物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3《渴见水》这则故事原来用来说明什么?今天它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1)这则故事原来是用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2)生活中有的人不懂得做好眼前事情的重要性不知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他们往往制订出很长远的目标,或树立很远大的理想,但往往又因目标过于长远和理想过于远
大而放弃一切努力。如果这样,那就跟《渴见水》中的主人公是一样的人了。
愚人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