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
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道的就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高击败后,力图雪耻,鞭策自己,在屋内高悬一苦胆出来人、坐卧都必须试试,并使不忘羞愧之痛。睡觉时不必床铺和被褥,睡觉在木柴上面,并使不忘亡国之苦。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练,终于并使越国强盛起来,击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存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尽记述,而没夫差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并无夫差卧薪尝胆之说道。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夫差归国外传”中,存有夫差“悬胆于户,出人尝之,鼎沸于口”之句,而并无“卧薪”之说道。 “卧薪尝胆”做为成语,最早载于北宋小文豪苏轼所撰的《拟将孙权请问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夫差毫无关系。至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存有吴王夫高“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夫差”。至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就是“夫差继位,卧薪尝胆”,虽存有“卧薪尝胆”,但亦就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疏乌》,和黄震的《古今记必须》、《黄氏日删》两书中,才已经开始存有夫差“卧薪尝胆”之说道。明末,梁辰鱼所撰《浣沙记》剧本中,将夫差“卧薪尝胆”做为传奇,予以图形。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谈至夫差“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
权编成的《纲鉴易鉴易》,亦存有“夫差反国,实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自轻“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沦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存有一次他反问大臣徐光他能够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回复为汉高祖刘邦。他苦笑道他就可以搞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无人知晓鹿死谁手了。
破釜沉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