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课本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如范进中举、三顾茅庐、越王勾践破釜沉舟等等,这些典故既是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必备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妙用历史典故,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掌握的同时,获得兼具思辨、创新、人文价值等多重层次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历史典故的背景知识,掌握故事情节及其意义;
2)理解文本中存在的典故,分析其作用和价值;
3)通过历史典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精髓。
2.能力目标
1)提高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历史典故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珍爱和继承传统;
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在文化熏陶中建立高尚情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授课主题:历史典故导入教学
2.教学内容
本课将围绕“历史典故导入教学”这个主题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导入:引出范进中举典故,用典故进行情境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谈论范进中举的背景、情节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价值,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底蕴。
3)分析: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典故,探究典故在文本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语文的细节理解和思辨深化。
4)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妙用历史典故,让学生感受文化价值,拓宽眼界。
3.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以范进中举典故为例,通过生动的情景描述和吸引学生的话题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法:通过探究典故的背景、情节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层意义和传统文化价值。
3)分析法:通过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4)讲解法:通过有条理的讲解方式,全面地传递典故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流程
1.引入
(1)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你们能看出什么来吗?
(2)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
2.讲解
(1)范进中举的背景知识。
范进是中国元代著名的进士,他于宋理宗时期中了举人破釜沉舟的典故,后又参加状元及第考试,以优异成绩中了状元,名扬天下。但是他为人傲慢,自视甚高,不愿意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学问。一次,他得知城里有个少年可以背诵《礼记》,范进听说后非常不屑,便前去考察这个少年是否真的有这个本事。
(2)详述“中举”这个典故。
范进到达少年家后,问他能否背诵《礼记》,少年立即开始背诵。范进嘲笑他:“成语都能背得出来,没有真学问。”那个少年很不满意,他对范进说:“先生举子、进士、状元都中过,只有一个科目没考过,请先生帮忙看看。”范进自信满满地答应了,但是少年把他扔进了竹篓里,告诉他:“入则恭,出则尊,不兴百依百顺,还易友?”范进恍然大悟,承认自己的狂妄与自以为是,决定谦虚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中举,并成为一名贤能之士。
(3)探究故事背后的思想和价值。
此典故主要体现出“谦虚”、“教育”、“尊重”等多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范进中举典故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看轻别人,须以教育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公平正义等等。
3.分析
(1)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历史典故,深化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2)讨论其使用背景,了解典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4.运用
(1)讲解教材中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举一些语文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典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
1、此教案是以历史典故为媒介,将语文和历史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2、通过对范进中举的故事讲解,学生头脑中能自然地想象出范进中举的场面和情节。在学习这段典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思想和价值,并有借此启示自己的思考。
3、在讲解中,老师秉承“融入社会,照顾学生”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导入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分析、初步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风格,获得了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各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