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词歌赋古代诗词歌赋大全(经典)
关于古代的诗词歌赋(精 篇一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中国古代励志格言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4、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马致远的诗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励志名言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丈夫不报国,终为贫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38、命为志存。朱熹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40、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4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关于古代的诗词歌赋(精 篇二
你真实的长度,无法用脚步丈量
你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身影
被目光和镜头,深情抚摸
我激荡的心和你铿锵的脉搏,一齐跳动
赤膊赤脚淌出的汗水焊接你的高大坚固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铸就你的宏伟雄险
穿过两千年的风雨和滚滚硝烟,你一路走来
高举顽强拼搏的斗志和坚贞不屈的脊梁
你,长城,绵延万里,万里鸟语花香
你,长城,泽被万世,万世繁荣富强
关于古代的诗词歌赋(精 篇三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
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
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