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诗词语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⑵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⑸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8)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
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赏析】
这支小令除了“西下”和“在”以外,其余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一个意象,意象和意象就那样直接拼接在一起,无须乎中间的媒介。我们如果把它们点断,并标以句号,就很像电影脚本的片断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技巧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原意是构成、装配,用于电影就是剪辑、组合的意思,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镜头画面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悬念等艺术效果。这支散曲的意象组合便含有电影艺术的这种趣味。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都带有凄凉的意味。枯、老,着眼于生机之丧失;而昏鸦,除
了字面给人的寒冷感以外,还能撩动人的归思。如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复愁·其二》:“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稀。”马致远把这三个意象并列出来,读者自然会想象到那点点昏鸦绕着被枯藤缠住的老树觅巢的情景。这是从正面衬托那流落天涯的断肠人的心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以实适之境反衬羁旅之愁。那水畔桥边的人家。也许正升起缕缕炊烟,显得温暖、亲切,更能撩动旅人的归思。这写法颇似杜牧的绝句《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客心孤迥之际见到江楼红袖,那客愁就越发浓重了。马致远的这句“小桥流水人家”,和上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一样,也只是并列三个意象,就象电影中的三个特写,它们之间的关系留给读者自己去补充联想。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仍然重复着前两句的节奏,并列三个意象。“古道西风”这四个字使我们想起传为李白的《忆秦娥》下阕:“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似乎马致远是把这几句的筋骨借得来,凝成了“古道西风”四字。同时又置一瘦马于其中,画龙点睛似的,重新创造了一个意境。瘦马上当然坐了旅人,也许马之瘦已不堪骑、不忍骑,那旅人只是牵着它缓缓地踱着,总之是宛然有一旅人同它在一起。但诗人并
不急于让他在这一句里就出现,只是不紧不慢地指点着一个又一个客观的景物。那旅人是留在最后一句才登场的。
第四句“夕阳西下”,突然改变了节奏,从六字句改为四字句,从并列三个意象改为一个意象的描述。这是整支曲子里最短的一句,短虽短,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夕阳本身是一景物,如同前三句中那九个一样,但它又有敷设底的作用。犹如画家先画好一个个景物,然后再整理底、统一调子,“夕阳西下”这一句将前三句里九个景物统一在黄昏的调之中。同一片风景,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黄昏容易使人想到休息,想到回归,想到家人。就连幼儿也是这样,白天到别人家里玩得很高兴,一到黄昏就闹着回家了。再看《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当黄昏时分,那妇女看到鸡入窝了,太阳西沉了,羊牛放牧归来了,于是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心情也就更深切了。黄昏,就这样强化了游子和思妇两方面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