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繁衍、再生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中期《春牛图》年画的不同类型及其演变①
曲    艺(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 ]本文旨在梳理自清中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春牛图”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流传与发展,以此考察这段时期中国民间的农本、发财、吉祥等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的更迭。年画是民间风俗观念在中国绵长历史和广袤疆域上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它一方面反映了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关键词 ]春牛图;年画;重农主义;发财;吉祥
[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2-0100-12
收稿日期:2017-11-23
作者简介:曲    艺(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①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明清江南地区的叙事性图像研究》(17BF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明代江南地区的叙事性图像研究》(2016SJB76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16ZD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阶段性成果。②《周礼·胎教》:“牛者,中央之牲也。”③《周礼·地宫·大司徒》:“牛,能载地类也。”④《周礼·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⑤《后汉书·礼仪志中》:“是月[季冬之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一、牛——献祭与农耕
牛在中国古人心中具有神性,牛被称为“中央之牲”,
是五牲之首。牛也被看作大地的象征和载体——“牛,能任载地类也。”③商周时期,祭祀活动的最高规
格是以牛、羊、豕合祭,称为“太牢”。商周玉器以及尊贵的礼器青铜牛尊都是以形象写实的牛为原型。
牛所具有的浓厚的神话彩与它作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息息相关。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东汉时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在东汉的画像石上多次出现牛耕的图像。[1](图1)
在民间,牛也受到农民爱戴,今天不同地域会有牛魂节、牛王节、洗牛节,以及祭祀牛栏之神或牛王神等习俗,以盼牛肥壮,给农家带来丰收。[2]时移世易,虽然农耕社会的许多风俗习惯逐渐淹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但从用土牛祛寒、迎春、鞭春、策耕等传统,以及“春牛图”年画可让我们一窥与牛相关的官方礼仪与民俗观念。
二、土牛的历史与流传——祛寒、迎春、鞭春、策耕
土牛,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做成的牛。自周朝开始,人们通过迁土牛到城外,象征祛寒气之意。《周礼•月令》记载了“[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④汉代也沿袭这一出土牛祛寒的传统。《后汉书•礼仪志中》也记载:“是月[季冬之月]也,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⑤
土牛也和节气立春,迎春活动和春耕相关。宋
图1 犁耕图,山东枣庄出土东汉画像砖
代高承在《事物记原》中记载道:“周公始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①可见在周朝,人们就通过设立春土牛,告知农人农耕时日。立春仪式开始于东汉帝永平年间(58年-76年),[3]在立春之日,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举行迎春礼,人们将土牛、耕人甚至耕具放置于城外,以示春耕开始,劝农耕作。
许多唐诗显示唐人在立春日或春节开年打土牛、迎新春的习俗:元稹“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②;常惟坚“裂金火以取诸助气,策土牛以示乃发生”③;卢肇“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④。这说明,唐人已经通过举行“打春牛”“鞭春牛”的活动,用以象征春耕开始,策励农耕。宋代继承了打春的习俗,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宋代宫廷效仿地方风俗,在立春前一日,春牛芒神被引入府中,第二天由府僚在府前打春。⑤
在明代,京兆尹亦将春牛芒神迎入宫中,随后相继进献给皇上、皇太后等。明朝宫廷的迎春仪式极尽奢华,⑥而各省直郡县的迎春牛仪式虽然没有朝廷金碧辉煌、制造讲究,却也不失规模。⑦
清宫廷在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东直门外迎芒神和春牛,并由各部官员陪同从午门至乾清宫、慈宁宫,恭进给皇帝、皇太后、皇后,以示劝农之意。⑧在京城和各地方,也有由地方官主持的迎春牛、鞭春牛的活动。⑨清代、民国时期的地方县志、风土杂记对迎土牛的记载则显示,清代至民国,迎春牛从宫廷劝农策耕仪式逐渐转变为大范围的由地方官吏引导的民间百姓积极参与的祈丰收地方性民间活动。⑩
三、春牛、
活春图
芒神的制
作——预表
农事生产
明代周履靖
辑著,据传最初
为宋仁宗颁布的
《土牛经》就根据
天干地支、阴阳
五行,规定了牛
的颜、赶牛人
的衣服、赶牛人
与牛的前后左右
位置,牛的缰索
质地颜。由宫
廷、官署而遍及
民间乡里的打春牛活动得到广泛传播和统一规范。
乾隆年间奉敕刊印的《钦定日下旧闻考》更详细记载制作春牛与芒神的材质、形态、位置关系以及身体各部分的具体形态与颜等。春牛和芒神的形象是按立春这日的天干地支及其相对应的阴阳五行来制作的,并以此预测农业生产,帮助农人安排一年之农事。
四、春牛图版画
除了在宫廷与民间举行迎春礼所供奉的大型春
图2
①高承《事物记原》:“周公始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②元稹《生春二十首》之七。
③常惟坚《立春出土牛赋》。
④卢肇《滴连州书春牛榜子》。
⑤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⑥(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之十五》:“正统中。每岁立春。顺天府别造春牛、春花。进御前及仁寿宫、中宫、凡三座。每座用金银珠翠等物。为钱九万馀。景皇即位。以明年春日。当复增三座。宛平坊民相率陈诉。言被兵之后。人户耗减。供办实难。其春花。乞买时宜花充用。从之。”
⑦(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立春之先日,京兆尹率僚属官有事于迎春。由东关迎府,由府迎入朝。首进皇上春,进圣母皇太后春,次进中宫、皇子春。金碧辉煌,制造工致,大非各省直郡县芒神土牛之比。然郡县迎春类有春牛亭,京国亭独阙,各官仆仆亟拜于荒坡野草之间。万历癸巳,大京兆译为亭,请于上而建之。芒神有厅,驻旌有所,以候节气,以崇壮丽,盖彬彬乎大观矣。”
⑧《礼部则例》:“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于东直门外,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于彩棚。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尹及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府尹乃出土牛环击,以示劝农之意。”
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京师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绘按图经制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导以仪仗鼓吹。交春之刻,京兆尹帅两学诸生恭进大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立春》:“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光绪年《翼城县志·岁时》:“立春前一日,唤乐户二名,假之冠带,一曰‘春官,一曰‘春吏’。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以‘报春’。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挚以去,无给直者。至期先一日,令拘集里甲社雅,并伏人小妓,谓之毛女,演之署中。明发,率僚属,盛冠带,侈仪从,迓之东郊,谓之迎春。归则鼓吹导前,土牛勾芒居后,舁之公宴而宴之。”
《锦县志·卷二十四》:“立春先一日,地方守令迎春东郊。设彩棚于关帝庙左,供芒神、春牛像,按岁、月、日、时、干支以定芒神服饰、春牛身首之。农民辩,以为水旱、疾病之占。”
⑩民国《铁岭县志·岁时》:“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阵卤簿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脚、旱船等剧,并具芒神,春牛往东关高台庙拈香行礼,俗曰:‘演春’,即迎春于东郊也。”
牛与芒神泥塑,在宋朝的市面上,还有精美的泥塑小春牛出售。①宋代商业经济发展,也是印刷业的兴盛时期,这不禁让人推测,除了泥制土牛、芒神,纸质印刷的《春牛图》在宋代可能已经出现。它不仅是应景岁时节令的装饰性年画,也具有实用功能。春牛图常附有二十四节气表,或出现在历书、《地母经》中,为农民提供节气务农的信息。大量保存至今的纸质春牛图是从清代中期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间彩印春牛图,包含不同图像母体,并呈现出不同风格,反映不同时期和地域中国民间的农本、发财、吉祥等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的更迭。下文将依次分类梳理。
1.预表气候——《春牛图》
春牛图的前景是春牛和芒神,背景则是远山、田地和草木。和泥质春牛、芒神一样,这一类纸质春牛图亦按立春之日的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而制作,它常常出现在《历书》、《地母经》中,农人观看此春牛图,便对一年气候一目了然。
(图2)一张1951年的春牛图显示芒神为壮年形象,符合这年是卯年;芒神站在春牛右边,象征这年为阴年;站在春牛的前方,说明这年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日之外;芒神执柳鞭,这年为寅日立春。站在右边此幅春牛图虽然没有着,旁边的关于春牛和芒人的文字则描述了它们的颜,通过看图、读文,
农人可以了解这一年相关农业生产的节气气候情况。
2.祈丰收——《天喜星春牛图》
除了预表气候的春牛图,“祈丰收”是春牛图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清代初期,山东潍县杨家埠的春牛图与天喜星一起登场,《天喜星春牛图》表达了在新春之际,人们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图3)画面为横构图,最上方是写在界栏中关于天喜福星降临送喜的吉祥语,下方是图画部分,同样分上、下两部分:上层从左到右依次是标有“天喜星”榜题的天喜星下凡;马生双驹,象征畜力增加、六畜兴旺;春燕冬梅,象征冬去春来和农耕时节的到来;三个农夫吃饼以及四把锄头。天喜星和马生双驹之间的文字说明是“丰收太平年,短工作了难,东庄好饭食,西庄多给钱”,在有些版本的“三人食饼四锄”之上还有文字“四锄三丙”(图4)。下层左边是东、西庄争短工,有的版本增加另外文字西庄说“钱多”,东庄说“饭好”(图4);再往右边是芒神赶春牛,春牛为黄牛,地支属土;芒神持鞭提浆,提醒人们勿误农时;穿一鞋,赤一足,表示年景水旱相当,丰收之兆。春牛图不再是预兆未来气候好坏、庄稼丰欠,而通过天喜星下凡、马生双
驹、春燕冬梅、芒神和春牛、东西庄家争劳工等母题,表达期盼丰收好年景的主题。
《天喜星春牛图》的文字体现了杨家埠这一类型《春牛图》的主角是天喜星,在新春之时,人们期盼天喜星下凡,这是带给人们发财、好收成、利市、消灾等的吉祥征兆:“新春天喜福星来,人人遇见大发财,
庄农遇见收成好,买卖遇见财见财,出门遇见喜见喜,开市遇见福气来,修盖遇见发宅舍,人口兴旺无祸灾,有人遇着新春画,运气顺妥银钱来。”(图3)另有版本后两句改为四句:“头带圆领无其数,贵子贤孙步金阶,若是有人遇着我,富贵荣华一齐来。”(图4)但除了画面左上方的天喜星,整幅春牛图表现的是“庄农遇见收成好”中劝农耕、盼丰收的画意,其他诸如发财、利市、人口兴旺、富贵荣华等都没有被转化为图像表现。
(图5)杨家埠一幅1952年的木版套印版画名为《土改完成新气象》。图中既有男主人用牛耕田,女主人喂鸡、喂猪的情景,也有马儿低头吃草、农民农闲时在地上读书吃饼的情景,图上题词:“土改完成气象新,农民当家做主人,深耕细作多生产,争取文化也翻身。”这幅画虽然表现了新主题,却沿用的是“天喜星春牛图”的构图,画面上天喜星的位置变成了喂鸡、喂猪的女性劳动者,马儿低头吃草让人联想到马生双驹,席地而坐的农民让人想到《天喜星春牛图》上的“三人五丙”母题,画面上席地而坐的五人中确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图3 《天喜星春牛图》,清版后印,山东潍县杨家埠
图4 《天喜星春牛图》,清版后印,山东潍县杨家埠
实有两人吃着馒头一样的食物,画面前景是耕田的农人和黄牛,这和春牛与芒人形象呼应。整幅画面去除《天喜星春牛图》中福星赐福的民间传统思想,呈现出人们辛勤劳动、丰衣足食和读报学文化的场景,加之画面上方的文字,让画面有鲜明时代特。
(图6)同样是上下构图,清代天津杨柳青盛兴画店刻印的《九九图》也刻画了春牛和芒神。数九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录时间的方式,从每年冬至这天开始,人们通过计数九九八十一日来度过经过的寒冷漫长的冬天。年画上方的九个仙女代表九九,左上方又刻印上九九歌,反映出人们对春回大地的期盼。画面左下方则表现了春官向皇帝报春的情景:皇帝戴风帽坐在红罗伞下,旁边是众侍从,在皇帝前面是春官跪拜报春;画面正中是一脚赤裸、一脚穿草鞋的芒神牵引着春牛;画面右边是手执如意的财神率领进宝力士,童子们手执仙幡,上面写着“春王正月,天子万年”,喜气洋洋地向皇帝祝贺新春,并为人间赐福,最右边是一人赶着装着财宝的推车向皇帝进贡财宝。①[4]在此类型版画中,春牛、芒神与向皇帝报春的童子、春官以及向皇帝献宝的财神、进宝力士一同出现,描绘了冬去春来,人们期盼新春吉祥、农业丰收、财源滚滚的美好心愿。
(图7)清代杨柳青年画《二月二龙抬头》也出现了皇帝形象,画面前景的人物让人联想到《春牛图》,
只是持鞭的芒神变成了牵牛的臣子,牛后是在籍田中扶犁亲耕的皇帝,后有宫人擎伞盖,文臣武将恭立地旁。
(图8)清代山东潍县杨家埠的《二月二龙抬头》版画在构图和形式上与《天喜星春牛图》年画非常相近。画面都是横构图,分为上下两层,《天喜星春牛图》上画面上持鞭的芒神在《二月二龙抬头》上变成了牵牛的臣子,牛后是皇帝扶犁,后有宫人擎伞盖,文臣武将恭立地旁。画面上一层刻画了坐在推车里的皇后,侍卫在前方为其銮驾。画上题写有一首民歌:“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
民天下收。”(图9)民国时期杨家埠的《二月二龙抬
头》延续清代的形式构图和古朴稚嫩的风格,人物占
图5 《土改完成新气象》,1952,山东潍县杨家埠
图6 清代,天津杨柳青,《九九图》
图7 《二月二》,清,天津杨柳青
①梁庄爱伦在其文章探讨了从19世纪后期开始,域外商人用两轮推车或独轮车作为运送财宝的运输工具。[美]梁庄爱伦:《域外来财、迎财神和发财还家——年画中的三个相关主题》,马红旗译,《年画研究》2013年秋,第113-115
页。
图8 山东潍县杨家埠,二月二龙抬头
图9 《二月二》,民国版后印,山东潍县杨家埠
据画面更大空间,画面更为饱满。上面一排题写着:
“二月二龙抬头,万岁(㞸)爷使金牛,正宫娘来送饭,保佑着天下收。”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亲耕礼在清末才废,民国年刻的《二月二龙抬头》上“龙”、“万岁”都用了不易辨认的异体字。
(图10)河北武强某辛亥年刻印的《二月二龙抬头》年画为圆形构图。画面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扶犁亲耕的皇帝、为其擎伞盖的侍者和恭立牛旁的大臣,画面上方是肩挑食物的皇后和侍女,画面最下方题写着:“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丰登太平秋。”
中国古代帝王重视农作,以“耕籍礼”劝农勤耕。每年春耕之前,皇帝亲自在耤田内进行亲耕礼,亲自扶犁耕田。《礼记•月令》记载了藉田礼的目的、时间、流程:“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仔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诸侯九推。”①《史记•孝文本
纪》是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天子亲耕[5]:“二年……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②
到了清代,“耕籍礼”尤为隆盛,③[6]皇帝每年都举行这个仪式,标志着新的农时开始。清自顺治十一年(1654年)定,每年于仲春亥日皇帝行耕耤礼。耕籍礼不仅是为了祈求丰收,更是借此表示农业得到朝廷特别的庇护。大典场景的盛况被宫廷画家详细描绘成画卷。描绘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的活动有两幅宫廷画,上卷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祭祀先农图》,下卷为巴黎吉美博物馆藏《亲耕图》(图11)。不同于杨家埠年画人物数量少、构图简洁,近4.6米长的《亲耕图》横卷为我们展示了隆重皇家国礼的庞大队列,繁缛礼仪和盛大壮观的景象。正如雷德侯指出,《雍正皇帝亲耕图》属于敷的宫廷行游图,它记
录了重要的皇家礼仪,所以由最好的宫廷画家以高超技巧绘成华丽的画卷。[7]但在民间,统治者重农、劝农的思想则以朴素简单的年画得以呈现。无论是《天喜星春牛图》《九九图》和《二月二龙抬头》都是以农耕为主题,农人通过制作这一题材的版画表达祈丰收的美好心愿。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亲耕礼在清末始废,但民国时期仍刻有“二月二龙抬头”题材的版子被继续刊印,敏感词语则使用了不易辨认的异体字。(图9)另外,农耕题材的《春牛图》《二月二》等主题版画主要出现在山东、天津、河北等北方地区。
3.从花瓶到聚宝盆、“太平天国”吉语钱币——《发财春牛图》《天下太平春牛图》
除了表现农耕题材的《春牛图》,清中期以来还有大量《春牛图》与“财宝”、“钱币”、“聚宝盆”、“财神”等母题相结合,这些《春牛图》印证了中国版画收藏家俄罗斯学者巴希尔•阿列克谢耶夫和版画研究学者薄松年的论点:版画反映出中国民间对发财致富的痴迷和执着。[8]
清代晚期,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刻印有分为上下两部分、呈竖构图的《春牛图》。(图12)清代山西临汾的《春牛图》画面上层是春牛和芒神,牛背上驮着盛满盛开花卉的大花盆,牛前后的上方是飞舞的两只燕子,象征春回大地、百花齐放。上方还有一首小诗:“我是上方一春牛,差我下方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丹吃散灾小鬼头。”画面下方是同样出现在杨家埠《天喜星春牛图》上的母题:三个人席地而坐,手捧大饼,右边立有四把锄头,题曰:“三人九饼,五谷丰登”。
①《礼记·月令》。②《史记·孝文本纪》。
③乾隆皇帝登基后第二年便敕命编纂综合农书典籍——《钦定授时通考》,此书于1742年刊行,共79卷,汇辑了历代农业相关文献,其中有10卷是关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皇家礼仪。皇帝亲耕最早也被耶稣会历史学家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纪录在其1735年出版德《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并影响到法国、欧洲的“重农主义者”
图10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
丰登太平秋 辛亥月日 河北武强木版年画
图11 《亲耕图》,雍正年间(1723-1735),绢本设,62x459厘米,清宫廷画家,巴黎吉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