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中心小学叶小兰
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主题中的一课。是29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会写“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通过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的诗意,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述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上网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准备好故事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看图猜故事。
一、开课解题
1.欣赏视频,交流牛郎织女的故事。
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齐写诗题。
3.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4.说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
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猜想这首诗会写些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理解乞巧之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读流利。(自由读古诗、指名读。)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小组合作互读,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
3.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和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4.边欣赏七夕夜空图(夜晚的天空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边读诗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他们相会了。引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5.指导读“看”
我们知道牛郎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还是在谁的帮助下?
见一次面如此的不容易,那读“看”这个字时,一定轻轻读,读出怕打扰他们相会的感觉来。
6.牛郎织女日日盼,夜夜盼,终于盼来了相会的日子,他们相会时的心情如何呢?指导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设计意图:以学生主动识字为主,扎实进行识字教学,再以课件的方式,展示“乞”、“霄”的难写部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扎实识字。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境美。
〈二〉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在天上相聚了,那人间的人们在做什么呢?(指名读)
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5.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七夕乞巧(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
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3)有感情地引读诗句(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都是一番人山人海的场面,真热闹啊!谁来读。
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7.引读:那数不尽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怪不得诗人林杰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一方面需要对词语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描绘意境。通过课件展示的“碧霄”及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营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过乞巧节的美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爱的兴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反复诵读,图片结合,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喜爱。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乞巧节里,你想乞取些什么呢?
3.配乐朗读全诗。
师生合作读:
师:七夕时节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到茫茫的银河上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人间的人们都在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4.配乐咏叹经典,品味七夕传统文化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天阶夜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设计意图:以优美舒缓的中华古典乐曲为配乐,让学生在悠悠的琴声中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朗读、背诵传达出来,更加深了对本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将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的古诗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中华文化。
板书设计
29 古诗两首
乞巧
林杰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图片)(图片)
教学内容
29 古诗两首
乞巧①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资料袋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
是得巧还是输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