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咏柳》古诗赏析 曾巩《咏柳》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 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附: 一褒一贬 各有千秋 ——古诗 《咏柳》比较赏析
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典诗歌 中,有两首题为《咏柳》的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堪称咏物诗中 的“双璧”: 咏柳(一)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二)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他自号“四明狂客”,一生豪放不 羁,本诗最能体现他的清新洒脱的风格。全诗以精巧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和清新 的语言完美地塑造了柳树和春天的形象, 创造了一个美妙的
意境。 它以“碧玉” 喻柳,柳树形象则浑然一体,柳的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天的绮丽柔媚,尽 皆呈现出来;它又用移觉的手法,把读者只有靠触觉才能感受到的“二月春风” 喻为可以亲眼看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剪刀”, 从而状无形为有形, 实乃造语新 颖而想象奇特。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自问自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 然,饶有兴致。全诗言近而旨远,借咏柳赞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 以柳之可爱衬托春之妖娆,可谓匠心独运。 《咏柳》 (二)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 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 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 刚开头即语带嘲讽、 蔑视, 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 张牙舞爪, 逞性妄为, 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 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 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 的严寒霜冻, 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 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咏柳 古诗在这两首诗中,同是春天的柳树,贺诗把它写成优美动人的形象,曾诗却把 它比作奸邪小人;同是早春的东风,贺诗把它喻为能裁出尽含翠绿、齐整美丽的 柳叶的剪刀,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
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 罪魁祸首。贺诗借咏柳而赞春,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曾诗却言在 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 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 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 但终究逃 不出历史的惩罚, 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 ——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 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我们把两首《咏柳》作一比较,就可以了解到唐诗 与宋诗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总之,贺知章的诗借景抒情,耐人寻味,曾巩的诗则托物言志,引人深思。 前者是对柳的歌颂、赞美,后者则是对柳的讽刺、嘲弄。一褒一贬,又都能曲尽 其妙,两首《咏柳》,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