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四种结构类型
(2011-09-12 17:31:34)
标签:
非常好的文章。雪中送炭!转了
原文地址:作者:
电视连续剧的篇幅长,体量大,播出时间也长,所以对剧本写作中结构设计的要求就很高。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商业上,电视连续剧都同时需要关注每一集和期待最后一集,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它的结构类型。
纵观中国电视剧,其大结构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动作线贯穿型”、“人物关系冲突型”、“单元故事型”和“人物编年史型”。当然有例外,也有交叉。
 
一、动作线贯穿型
什么是动作?什么是动作线?
动作,就是剧中人物为完成其戏剧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比如:在《李春天的春天》里,一开场主人公李春天在38岁生日party上许愿,一定要在未来的一年里把自己嫁出去。于是接下来的全部戏都是围绕着李春天相亲、对象去进行的。其他人物的故事也是围绕着她的动作展开的。动作又分为两种:主动的动作和被动的动作。“主动的动作”是:我想干什么。例如:主人公一上来就想考研,于是开始查资料、学校、寻专业、访导师,然后认真备考,迎接挑战等等。“被动的动作”是:飞来横祸,全力应对。例如:平常生活的某一天,主人公在路上走得好好的,一个花盆从天而降砸在头上,流血不止,打出租车到医院抢救,因失血过多需要输血但血型罕见血库缺血,必须到相同血型的血!终于到了血却发现钱包丢失,好不容易朋友送钱来,医生又不见了……,等等。
动作线,就是整个剧从人物开始动作一直到完成(或没完成)戏剧任务,开端到结局的整个历程所形成的纵向的人物行动发展脉络。其实就是人物的一系列行动的串联。
写这种结构类型的电视剧,编剧必须先到人物要达成的目标(戏剧任务),然后在剧本开头设计一个引爆点(触发事件),让其“砸”在主人公身上(如同那个花盆),让他非得行动
起来不可(强烈的愿望和动力),并开始行动。然后在人物的动作线上,编剧不断为主人公设置障碍,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障碍,从而形成动作线上串联起的一系列事件。最后一个障碍必须非常大,几乎无法逾越,主人公被逼到了绝境,观众也几乎绝望,忽然,这时出现了某个因素(转机),使得局势逆转,主人公(必须主人公自己,而不能是他人)终于战胜了危机,取得了胜利(悲剧就是未取得胜利)。
特点:悬念清晰,动作感强,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二、人物关系冲突型
在这种类型的电视剧里,主人公没有太明确的行动目标,也就是没有明确并贯穿始终的动作线,观众似乎也不太关心人物是否完成某项使命。那这样的剧怎样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答案是:靠人物关系的设置。
人物关系,是指人物之间存在的社会联系和戏剧因果关联。换句话说,编剧在设计电视剧的人物时,不会设计单个的人,而是一人,并且,这人之间不是相互隔离互不相干,而是
有着各种社会和逻辑关联的——一个虚拟的社会。人物必须有社会关联:即是父母子女、兄弟妹、同学同事、上司下属、情人夫妻、新朋老友等等;还必须有戏剧因果关联:即具备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忠诚背叛、生离死别等前戏的对手敌人、战友同盟、天使魔鬼等等。
当一个电视剧不到人物贯穿始终的动作线时,那就搭建有着性格巨大反差并相互存在着某种因果关联的人物关系。这样做的结果是,当观众熟识了这些人物的鲜明而强烈的个性,便知道,如果把他们放到一起,肯定有戏!接下来编剧要做的事,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的石头(事件引爆物)扔到人物中间,必然造成系列连锁反应,直至终点(结局)。
人物关系是决定电视剧是否立得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动作线类型的结构是线性的,人物关系冲突型的结构是非线性的、复合的和立体的。
好的人物关系设计预示这部戏里有金矿,观众看到几个人物往一起凑,注意力立即被抓住。这时观众犹如坐在拳击看台上,观看人物对打,从中产生立场和评判,或同情,或支持,或反对,希望某方赢,希望另一方输,直至看到最后,决出胜负。
人物关系设置须考虑的要素:
1.差异化,性格趋同的删掉;
2.紧密勾连,不认识或不相遇的删除;
3.动静、强弱搭配;
4.必须有坏人(负面人物);
5.不一定复杂,但一定要纠结;
6.必须围绕预设的主题思想产生矛盾和冲突。春天的春天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落幕的戏剧。当电视剧终结时,观众总得要品尝出一点什么滋味,就是这个剧的主题。而在写作时,主题却是人物关系设置和冲突设计的中心和方向。
高满堂的《家有九凤》属于此种结构类型,剧中九个姊妹和一个强势的妈,就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人物关系。
 
三、单元故事型
《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在剧中看不到主要人物有什么强烈的动机或明确的动作,没有贯穿始终的动作线,也不到人物的使命或者戏剧任务——不属于“动作线贯穿型”结构。同时,我们也没有发现人物之间明显的因果关联,就是说,主要人物没有过多的前戏恩怨。多数人物都是在剧开始之后才认识并建立关系的——也不属于典型的“人物关系冲突型”。但是,我们却发现在整个剧中,发生了许多相互虽有一定关联,却有不呈明显因果(即相对独立)的单元故事。于是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为“单元故事型”。
其实,这是弱化了前戏因果和性格逻辑关联的“人物关系冲突型”。换句话说,主人公在一开场时才初相识,没有明显的前史恩怨,而之后的故事也并非全围绕着主要人物之间恩怨因果去编织故事。既没有主人公的主动作线,也没有贯穿始终的有逻辑关系的角冲突。编剧只提供了某个故事场景,和一人,让这些人在这个特定的场所里生活,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但编剧会在每一个段落里扔进去某个触发事件,就像往一个池塘扔一块石头,激起了一系列的涟漪,一浪推一浪,直至归于平静。消停了,再扔一个,如此巡回往返,周而复始。家庭伦理戏大体属于这一类,如《媳妇的美好时代》。
与“人物关系冲突型”一样,主导单元故事型结构的依然是这个剧的主题。一般而言,这种类型的长篇连续剧中所包含的一系列“单元故事”并没有内在逻辑联系,但是这些事件会有一个总体的关联,那就是主题。不管发生了多少事情,最终说明了一个主题思想,也就是某个生活哲理。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其主题就是“家和万事兴”。
 
四、人物编年史型
这种结构类型的电视剧就是描写主要人物的一生,或者写一段重要的历史。
从结构上分析,漫长的一生,一般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戏剧任务和目标,也难以到贯穿始终的动作线,甚至随着时代的变迁,时空的转换,连从头到尾始终固定的人物关系也不多,所以说,编剧不会始终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人物关系去营造故事。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人物编年史类型”。
这类电视剧,其机构是纵向的,线性的,像写一个人的简历,某年某月某日,遇到了某人,发生了某事,面对那件事,人物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和行动,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如此而已。
在这些过程中,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又有新的人物进入,又退出。即便有贯穿始终的人物,那些人物也并不是始终对主人公友善,或始终与其作对。
“人物编年史类型”结构的要素:
1.先预设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真实的伟人、名人、有成就的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传奇式人物或普通百姓。无论他是什么人,编剧必须先预设他为“有故事的人”。也就是说,必须先把人物立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观众制造大悬念。例如:他是一个历史名人,或者他做过某些令人难忘的事;他死了,他病了,他受伤了等等。然后再来说他的身世。观众除了想通过故事解开什么答案或谜团之外,主要还是关心一个人的历史、经历和阅历,想从中看到一些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东西。
2.结尾处须盖棺定论。先给主人公一个评价,这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这是一个对全世界奉献过最多笑声的喜剧艺术家……等等。这种特点尤其适合于传记片。不管主人公死了还是没死,观众总有兴趣要从他的身世中到启迪、启发和人生感悟。
3.截取生活中重要的片段。人生是漫长的,编年史类型结构的电视剧所用的办法不是模糊而
是清晰化时间的概念。多数情况下,编剧采用的是截取生活中某些重要的段落的方法来组织故事。假想一个人一辈子友70年,编剧拿着一把剪刀,根据这个剧的主题思想,去截取若干有趣和有意义的段落,把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长剧。
4.不一定有高潮,但要有递进。这种类型的电视剧,由于它是展现人生,所以不一定要刻意摄制全剧的最大高潮点(有更好,没有也没关系)。而且,这种剧一般采取编年排列,也许人生中有几次辉煌,却并不在最后一集,所以往往不能构成观众习惯于等待的高潮点(在剧的中段就发生了),但写到剧里来的段落和截取的片段必须围绕主题(需要预先提炼)有递进的发展。这就要求编剧大胆删除对主题没有关联的部分,突出有关联部分。直到将主题阐述和诠释充分时,戛然而止,形成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