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非官方来源”是其构成特征之一。根据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这一中性视角的界定,并不关注谣言内容的真伪,而是突出谣言来源与官方信息源之间的对立。这表明谣言具有反权力的一面,它的传播干扰了权威声音的社会传达。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谣言的功能是消极的,它可以混淆视听削弱政治信任,甚至损害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介在全媒体时代与经济、政治、技术等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也拓宽了信息受众的范围,对谣言的扩散起到“放大镜”“扩音器”“加速箱”的效用,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网络谣言,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新特质
谣言的形式、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当前,网络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对谣言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传统社会,谣言传播一般受物理条件限制,破坏力仅局限于特定范围、特定体,但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呈现出更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其内容深度,还是传播广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1.技术助推:谣言传播强效化
网络谣言的危害进入全媒体时代,技术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强势助攻。随着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诸类谣言随技术的创新亦快速蔓延。“网络技术对社会各方面渗透和介入有所加强,借助于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以及各种跨越国界的政治攻击和渗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从而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风险特别是国家政治安全风险。”在此背景下,技术已成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变量,“以技术与科学作为自己的灵魂和核心原则的现代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内涵、特征和起作用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融合了技术与科学两大重要元素的意识形态,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作用方式上,都彰显了其独特的时代气质。技术创新不仅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崭新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网民间的互动程度更加深化;而且为网络谣言的批量生产与信息的裂变传播提供另一片沃土,给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一方面,技术发展助推了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向度。多元化的网络平台层出叠现,比如抖音、、微博、B站等网络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谣言不再孤立和闭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AI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媒体格局和
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依托新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媒体生态不断进化。”显然,新兴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信息载体形式愈加多样,信息透视力度显著加强。但是,由于目前信息审核机制不健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构成了社会机体的集体大手术,它可以完全弃消毒剂于不顾。”可见,技术的更新迭代并非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同步进行,使用不当便会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轨道,“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造成网络社会舆情格局分化、信息失控现象频发。因此,随着大数据、物联网、AI等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新技术的运用在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对信息的传播与使用带来严重威胁,网络舆论生态格局亟需重点关注。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公众对谣言内容的认同度。其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推送呈现高频率性和强实效性。约翰·B.汤普森在《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指出,技术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有三种一般属性:一是固定性,二是复制性,三是参与性。全媒体时代的媒介无论是对信息的复制性还是主体的参与程度均有质的飞跃。现实生活中,社会热点事件经网络谣言包装,极易引起不同体的关注,并迅速在多种网络舆论平台演化发酵,促使谣言
的传播速度与更新频率呈倍速扩张,网络谣言借助舆论工具,以裂变式扩大传播范围。如SoroushVosoughi等调查了2006年至2017年在Twitter上发布的所有经验证的真假信息的差异传播情况,调查数据表明真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假信息所用时间的6倍,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深度和传播范围都要比真实信息传播得更快、更深、范围更广,而虚假政治新闻的影响比关于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科学、城市传说或金融方面的虚假新闻更为明显。从传播学层面看,依据戈培尔效应,重复作为一种强化价值理念的方式,展示了强大的认同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谣言利用技术手段在众多舆论平台层出叠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其二,技术对异类信息的强排他性。从经济层面看,追逐利益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技术本身并没有信息传播的筛选功能,但是在追逐利益面前,技术的运用者会对部分主体发布的信息加以刻意的筛选与遏制,即所谓技术的“排他性”。其三,网络技术助推谣言信度逼真化。技术的发展助推谣言的传播模式倾向于叙事化演变,在大数据的作用下,技术虚拟出的网络谣言与公众的社会认知越来越接近,使其内容尽可能地融合公众曾经的文化记忆、思维范式和道德情感,外加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强化了谣言内容对公众的视觉冲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