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社会化传播的具有虚假性、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信息。网络谣言虽然来源复杂,但传播渠道确定的特性使其存在极高的危害性。一旦网络谣言透过网络快速传播,可能对个人、集体或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表现出了一些普遍的特征和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过载
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大量信息的涌入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当我们看到大量内容却不知道是否可信或者哪些内容可信,我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这将导致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
二、情感化
网络上的谣言通常包含一定的情感成分,如具有极端、恐慌、侮辱、打击、救助等特点,这些
网络谣言的危害情感因素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关注。因此,传播谣言的人常常会将虚假信息与情感化的议题相关联,使得虚假信息也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三、社会化
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不仅仅表现在谣言的传播渠道上,更彰显在谣言的接收者间。一旦谣言被传播到某一领域内并被不断重复,人们往往会信以为真。当网络上盛传某一消息时,这种社会化连锁反应的作用会让我们更难从虚假信息的网中脱身。
四、信息流动速度
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谣言也有了更新迭代的能力,迭代后的虚假信息往往依旧强势出现,重复传播,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以上四个方面,是导致网络谣言广泛传播、蔚然成风的主要因素。如何预防和处理网络谣言,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科学素质
公民教育要培养人们现代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当人们明白何谓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辨别虚假信息,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二、设立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
针对网络上的谣言,应建立相应的专业审核和防范机制。机制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制定真假辨别标准,配备正规审查部门进行审核;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社会舆情进行跟踪,及时发布真实信息,防范谣言的出现。
三、提高个人自护能力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信息的“守门员”,要学会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获取信息的同时辨别信息的真实性;随时保持正确的态度,不因社交压力失去理智和判断力。此外,人际交往和人际网络的力量不可忽视,要发挥好亲友和信息分享的力量,及时核实转发的信息。
总的来说,网络谣言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探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危害特点,以及寻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方法,能为我们应对网络谣言问题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思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