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谣言易感人的 新特点及效应机制
作者:喻国明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02期
        著名的谣言心理研究专家奥尔波特曾说过:“每一则谣言都有听众”,因此,研究“听众”中的易感人,对谣言传播的规律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1.基于腾讯移动端产品含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天天快报、等提取包含谣言关键词的相关内容,含谣言和辟谣内容,以及来自于网友举报、经筛选鉴定的6000多条谣言;数据维度涉及浏览量、评论数等;2.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数据平台的用户行为样本。数据分析发现:
        一、易感人的体特征
        根据腾讯较真平台2017年4月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分析、梳理,发布《谣言易感人分析报告》显示,易感人在体特征上具有以下相关特征:生活在农村或三四线小城市、低学历、中老年妇女体是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中最主要的易感人。调查表明:
        (一)在传谣人中,以女性居多,而在造谣人中则以男性为主体
        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相信谣言,数据显示,谣言易感人中女性高于男性,且防骗高手的人中女性占比明显低于男性。
        而本报告中通过随机抽取416条谣言的首发账号的注册主体也可以看出,男性是造谣者的主要性别特征,平均占总体的81.2%,而女性仅为18.8%;而在随机抽取的传谣的账号主体中,女性“个人账号”则占总体的64.7%,从性别上讲可以说,男性是造谣的主要体,女性则是传谣的主要体。
        (二)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是信谣的主要人
        从年龄来看,老人和未成年人更易受骗。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人超过三成都是谣言易感人。而防骗高手这个体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少,同时,他们对 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体。
        (三)农村或三四线小城市地区是谣言易感重灾区
        从地区来看,农村地区是谣言易感重灾区。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地级城市防骗高手这一体占比较高,分别为54.4%、52.9%、56.6%,
农村地区防骗高手体占比较低,为43.7%。同时,北、上、广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地级城市谣言易感人占比较低,分别为22.6%、22.1%、19.0%,农村地区谣言易感人占比较高,为28.7%。
        (四)低学历人是谣言易感人
        从学历情况看,低学历人更易相信谣言。数据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一成左右是谣言易感体,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比超过30%。
        二、易感人的心理特征
        信息在社会分布中的不对称是造就网络谣言的现实基础,换言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相关信息都了解和掌握。于是,造谣者便利用易感人的心理盲点,操纵他们的社会认知,而这些人的社会心理则是谣言滋生的土壤。综合来说,易感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具有较为明显的对权威的膜拜心理
        很多谣言都带有“央视都曝光了”“公安局已经确认”“中科院专家说”“媒体都报道了”等词句,这类谣言标题也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上出现大规模的传播,这种谣言叙事利用权威机构、权威人士作为符号资源,试图“提升”谣言本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并利用网民对权威的膜拜和追随心理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
        (二)具有较为强烈的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
        有数据显示,最易使受众产生焦虑与恐惧心理的是接近性谣言,一般来说,某个谣言的发生地距离网民的地理位置越近或者谣言主题跟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接近,越能够激发网民的关注和传播,这也就是利用谣言指向與民众生活的紧密度来进行造谣、传谣。
        (三)具有“守护家庭利益与安全”的强烈心理
        通过上面易感人的社会特征可以看出,易感人多是生活在农村或三四线小城市的低学历、中老年妇女体。这类人对“守护家庭利益与安全”相对重视,又扮演家庭主妇的长辈角,有些谣言就利用这种心理,通过让人们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一些声称能产生某种利益的谣言,容易吸引具有相关需求的受众。
        (四)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或恶搞的心理
        以往传统媒体流传的“都市传奇”“志怪故事”,单调的叙事结构加上狗血的情节渲染,被搬运到新兴媒体上(比如畸形婚恋、灵异、外星生物等谣言)之后,往往能吸引众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三四线城市的网民,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五)具有社会观察中的阴谋论心理
        阴谋论思维是人天性中的缺陷,现实中很多传谣者可能认为这个信息不是真实的,但很容易进入到一个阴谋论怪圈,认为自己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欺骗,有一种反抗和宣泄的快感,尤其是很多谣言善于利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那套说辞,动不动就是“是中国人就得要转”等之类的,在阴谋论的外衣之下进行“舆论”和“舆论架空”。
        (六)具有凡事从众的随大流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性的一个永恒弱点,希望自己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如果大多数人不认同,就会怀疑自己。心理学有个非常有名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阿希1951年设计的著名的“从众实验”,实验者准备两张图,图上有一样长的线条,实验对象每七个人分成一组,在
同一个房间依次序回答“这两张图哪一张的线条比较长?”但实际上前六个人是安排好的托儿,真正的实验对象只是第七个人。六个托儿被安排一起故意选择错误的答案,这时的结果是:第七个人竟然有三分之一跟着做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选择了两根线条不一样长。心理学家用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多组人中做了多次的实验,结果75%的人至少有一次错误地从众选择,真正一直坚持自己独立正确选择的只占25%。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得到这么可怕的结果。如果是素质和学历更加参差不齐的人,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况可想而知,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很多传谣者可能也是质疑谣言本身的真实性,但看着别人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随手一转。
        三、现阶段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新效应
        (一)逆火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谣言发生后,相关部门寻谣言传播源头,邀请专家科学辟谣,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公众在辟谣的当下意识到了这则谣言的危害,但是过段时间,类似谣言又出现了,再次引发公众的集体恐慌……造谣-信谣-传谣-辟谣,谣言周期性“发作”,这就是谣言的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逆火效应”来自于英文“Back fire”,最早是网络谣言的危害
内燃机术语,引申意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一般人认为,最好地改变别人错误观点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但实际上,这种我们认为温和而有效的反驳很可能产生反作用,即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经常看到,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抑或老人喜欢保健品,而子女摆一堆科学道理甚至是产品欺诈的证据也无济于事。因为从记忆生成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相联结,而神经元在一次次接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所以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的联结,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同时,当自身的观念被攻击时,就跟自己被攻击差不多,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2013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一个错误信息在出现后立即被纠正,那么乍看起来,这种纠正是起了作用,一些人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当他们再仔细去考察这个现象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种改变只发生在起初就对错误信息倾向于不信任的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很相信错误信息,那么纠正信息不但不会起作用,反而还会加深此人
對纠正信息的信源的不信任。2015年美国西北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另外的解释:当人们接收到那些低估他们自身认知的信息时(比如新的信息证明了他们原来坚信的事物是错误的),这就激发了愤怒和惊慌的感受,使得他们很难去接受新的事实,用中国的文化来说的话,这其中的很多情况用“丢面子”就能解释清楚,逆火效应与信息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有关,新信息威胁到了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激发了负面情绪,而众所周知,负面情绪能阻碍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因此,产生的这种负面情绪同时影响了接收者对新信息的消化。
        所以在试着说服他人时,即使作为辟谣主体表达的观点非常正确,但是与其直接否定他人的看法,试着用委婉的语言风格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法。
        (二)可视化负效应
        美国前总统第一夫人南希·里根曾经拍摄了一部反的广告,希望通过大规模传播,使得观看到的人们不要去。但研究结果显示:这则广告让更多的青少年。因为它让这种行为可视化,似乎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想象。因此,有些辟谣则是扮演着谣言的帮凶角,在辟谣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强调这些错误认识和想法,比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会导致更多人企图猎杀,这则广告只是为了募捐更方便。再比如,经常报道女大学生失踪的案件,
会导致更多女大学生失踪,这都是可视化的结果。因此,在辟谣时一定要注意,有些辟谣采用视频的形式来展示谣言的不可信会反而加强人们对谣言本身的认知,这就是网络谣言的可视化负效应。
        (三)时滞效应
        谣言的传播主要是基于圈化的嵌套结构而传播的,相较于传统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有所提升,但相较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堂而皇之,网络谣言又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时滞性,是逐步扩散开来的,而不是大众媒体那种“高射炮打蚊子”时的瞬间传播,基于虚拟社传播的网络谣言则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并且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城市和地区传播、从核心网络体向边缘体传播,这个时间段大约为1-3天,这为网络辟谣提供了黄金时期。
        (四)少数体启动效应
        任何舆论操控首先就要控制信息,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信息流通呈现秒传播的趋势,但网络谣言的数量和频度却不见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造谣者和传谣者充分利用少数
体启动的效应,即不需要瞒天过海让大多数人信,而让一小撮人信,造谣者和传谣者就成功了。在现实中,我们都遇到过街边的算命先生,其实他只有几套说辞,一般都说在哪一年会有血光之灾等等。大多数人情况不符合,但是总有一个人踩狗屎运,跟算命先生说的一致,马上这个人就哭着、喊着求“大师”帮忙。所以,造谣的人只要争取到少数人的支持就行了。信息控制通常骗不了所有人,但对特定人效果极佳,这人信任恶意的信息源,往往听不进反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