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谣言产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范梦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  上海  200030)
摘要:网络社会谣言的传播速度快, 影响力大,社会危害性也在增大。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分析网络社会谣言形成的原因,形成对网络社会谣言形成更准确的认识。在网络社会谣言治理中,仅依靠法治是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社会谣言,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另一种调控网络社会主体的行为准则,即在道德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促成网民养成守法的习惯。通过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法律制度,培育优良网络法治文化,强化公民德道和法制教育等措施来实现网络社会谣言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关键词:网络社会;谣言治理;法治;德治网络谣言的危害
新时期环境下,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促使人类传播方式以及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9年的8月份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9年的8月份,我国网民已经超过了八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61.2%,与去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发展也较为迅猛,对民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国家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领域,社会的网络化发展告诉人们:网络社
会并不仅仅是“虚幻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公共领域,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网络空间中传播的谣言等行为的实施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1]。网络谣言传播的快速性及广泛性更加增加其治理难度,除了需要依靠法治,更离不开网民的自律,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网络社会治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法治水平,还取决于德治程度,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1网络社会谣言兴起的原因
1.1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
对于谣言,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变迁时期经常大规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该时期存在的重大热点问题与事件较多,并且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从字面上理解社会变迁,其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变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较多学科均对其作出了描述,虽然描述的角度不同,但均共同指向社会变迁实际就是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变革,随着以上变革的发生,也会引起人们价值观以及心理方面的变革[2]。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不断转型中,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等方面的新矛盾以及新问题,这种情况下,社会突发事件也逐渐增多,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平、医患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若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则会出现较多潜在的社会问题及矛盾,这为谣言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网络社会谣言此起彼伏,比如谣传“钟南山不戴口罩到病房看望林正斌教授”“李文亮妻子网上发求助信”“
武汉市某医院存在尸体无人处理的情况”“人民大会堂一人一桌招待世卫组织客人”等等。这些谣言在网络社会传播之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转发、评论,甚至自身陷入恐慌之中,发表对党和国家的不恰当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
1.2网民心理的个体差异
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与个体兴趣、情感、情绪息息相关,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认为谣言更倾向于感觉而非事实。存在一个较为一致的现象,几乎所有传播谣言的人都会说自己听说了什么什么,而并不是真实经历的,并不能证实谣言的真实性,很有可能是捏造的,在网民的偏见以及内心期望下[3],促进了网络社会谣言的不断传播。波斯特曼与奥尔波特对谣言有着这样的认识,谣言参与者自身的强烈兴趣就是其产生及传播的主要驱动力,谣言的解释及辩解赋予参与者的情感一个意义,是纯粹的感情条件的映射。除此之外,谣言更是直接反映出了参与者的心理动机,新时期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谣言的传播者,一方面是因为多种传播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参与者的偏见、情感需要以及性格特征。一部分人会在恐慌时对谣言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导致理智的缺失。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网传双黄连可以有效预防病毒,很多网民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连夜跑去药店排起长队抢购双黄连,导致双黄连价格成倍增长。在恐慌的心理之下,很多网民的理智似乎完全消失了,在不分辨信息真实性的同时就草率地做出了决定。
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为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谣言》一书中,法学家桑斯坦提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依然会受到谣言的蛊惑, 是因为现实经验的缺乏, 导致情感与偏见成了谣言的温床[4]。”个人固化的认知很容易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产生扭曲。此外,谣言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党及政府没有较高的信任度。如,城管打人事件连续被曝出后,只要遇到与城管相关的不良影响事件,就会出现较多不利于城管的言论,说明众对城管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对党与政府发布的官方消息持有怀疑态度,反而对谣言深信不疑,同时,人们对于社会中的负面谣言接纳力度更高,会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2网络社会谣言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对策分析
网络社会治理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注重发挥道德的作用,寻求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对策。
2.1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法律制度
根据依法治国要求,明确网络言论表达权以及谣言界限。治理网络谣言工作中,关键点是要更为准确的划定网络谣言及公民表达自由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谣言也属于表达自由的范畴,因此,也应对其进行合理的界定,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免其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一旦网络谣言超过相应的法律边界,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社会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规制网络谣
言。对于网络谣言,我们应该辩证、理性的看待它的社会功能,通过相关的法律及政策强化网络谣言的正向引导。当前,对于网络空间虚假信息传播行为规制方面我国虽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过缺乏对网络谣言治理的立法内容,并不具备完善的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基于形式角度出发,关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较为笼统,并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基于内容角度出发,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网络谣言的危害程度做出细致的分类,也并没有对网络谣言进行分类治理,这种情况下,往往并不能起到较好的网络谣言治理效果,当下的现实情况也在不断推动我国网络立法工作进程。
2.2培育优良网络法治文化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下,我国公民民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得以不断增强,不过在理性表达诉求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构建出优良的网络法治文化意义重大,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安全性与稳定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应做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厉行法治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构建出遵纪守法、和谐的社会氛围[5]。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示,应强化全民普法力度,构建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所以,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及培育作为重点,充分发挥优良网络法治文化对网络谣言法治化治理的重要作用[6]。因此,面对网络中大量繁杂的信息,公众应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分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正向,并且做到理性应对,面对网络谣言,做到不相信、不传播。网络谣言的有效防治,离不开公民的法律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网络谣言传
播环节,一部分网民只是希望自身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对于谣言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辨别,只是盲目跟风,较多人也并没有认识到传播网络谣言属于违法行为。对于任何网民来说,在他们接收和传播网络信息时,其负有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法定义务。所以,网络谣言的法治化治理要求网民不断强化自身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养,培育优良网络守法文化,在优良网络文化的不断洗礼之下,提高对谣言辨别能力的前提之下,努力做到不传谣不造谣,进而不断地影响到其他网民,不断推进网络社会的法治与德治建设。
2.3强化公民德道和法制教育
网民个人既是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守法主体,又是网络社会会治理的参与者,其素质高低对网络社会谣言治理至关重要。网民素质是个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最基本的,决定着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动机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增长,除网民自身内化外,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积极跟进也十分重要。要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网络道德教育着重倡导人们在网络公共领域应当做什么,网络法制教育则倾向于警示人们在网络公共领域不得做什么。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形成理想人格,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在了解和理解网络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培养其自觉自愿守法的精神以及塑造其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侧重于净化网民的内心世界,网络法制教育侧重于规范网民的外在
(下转第84页)
128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邓丽琴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第八中学  贵州毕节  553100)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高中英语教学就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而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为了能够提高整体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师的全力配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英语水平能够有更大的提升,而本文则是就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为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时期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高中英语教学就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而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为了能够提高整体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师的全力配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英语水平能够有更大的提升,而本文则是就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为议题展开论述。
1 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来看,当前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有待提升的,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首先,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明显,在英语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能够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不难看出,教师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有时不仅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不足,还会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并无实际帮助。其次,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1]。要想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可是多数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所谓的教学进度,不仅将课堂环节设计的非常紧密,还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使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消化,这种一味灌输式的教学,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其对课堂产生抵触情绪。
2 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备课工作
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需要在前期做好备课工作,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更是其应具备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此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有关知识的难易程度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掌握一些相对较难的知识点,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有关教学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在备课过程里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有个了解,就
可以调整知识点的讲解顺序,这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毕竟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时间真的是非常宝贵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学会看清当前的社会形势,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的英语知识点,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将来学生也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生活。很显然,高中生如果顺利通过高考的考验就能够迈进大学的校门,可是一旦在此过程中失利,就会面临就业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身心已经发育的较为成熟,不仅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此时,教师应该学会为学生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灵活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其主动学习更多有难度的知识点[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access,accessible 以及inaccessible这几个词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几个词汇的用法,教师可以用这几个词分别造一个句子,并让学生进行观察,继而将have access to sth以及be(in)accessible to sth句式引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结合此句式创造出更多的语句,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4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已经逐渐得到普及,并且也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将多媒体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但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利用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从而更快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讲解必修三Unit1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在一开始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美国人过感恩节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片中欢乐氛围的同时,也能够将教学内容引入进来,相信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而整体的课堂氛围也会因此被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某层面来讲,也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英语教师要想巩固其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除了与学生保持知识的传递与接收的关系,还可以从根本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愿意主动亲近教师,这样一来,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思想上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尤其是对待一些学困生,教师要积极对其进行鼓励,以此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可以促使其用更好的状态来完成学习任务,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要转变教学理念,还要尝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为其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金丽.基于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8.
[2]袁小芬.论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08):104.
(上接第125页)
行为,二者互为补充,并非从属关系;二是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规范网民行为,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稳定秩序的生成;三是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的融合,不是网络道德知识与网络法律知识简单相加后的传授,而是追求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在培育网民人格目标上的完美结合。由于广大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多的青少年接触甚至听信网络谣言而误入歧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这样多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减少谣言的散布与转发,才能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环境。
3结语
总而言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单纯的法律治理尽管能让人们因畏惧法律的强制得到
一时的顺从,但很难让法治的精神融入他们的血液和灵魂,也不可能让他们在内心和情感上普遍认同网络社会治理的政策,更不可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网络社会治理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来。道德教化有助于网民在内心生成一种理念和信仰,从而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网络法律规范。面对网络空间层出不穷的谣言,只有坚持网络法治化方向,重视道德对德治的补充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真正成为网络社会治理工程的“两轮”和“双翼”,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统一,才能保障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8月.
[2]林三芳.网络谣言兴盛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新闻界,2014(17):43-48.
[3]嵇娟娟.青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和塑造[J].人民论坛,2019(11):120-121.
[4]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7.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