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故事真实案例500字
身处职场,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来激励我们前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第六次换队列
三个月前,经过无数次跳槽过后,我落脚在一家外资公司打工。说实话,在这家公司工作还不到三个月时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又动了跳槽的念头。一有时间,我就抱着求职表在人才市场转来转去,渴望能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这天是星期天,得知我休息,一个春节打算回家的朋友托我帮她去车站买票。我答应了。本以为是小事一桩,没想赶到车站,才发现到处是人山人海,买票的人在售票窗前排起了好几条长队。无可奈何,我只得硬着头皮,加入到排队的人里。
排着排着,我所站的那条队伍突然好几分钟都没有再往前迈一步了。穿过长长的队伍往售票处看,原来是一个买票的跟售票员发生了争执。虽然听不见他们在争些什么,但我还是没有耐心等到他们将争执结束,几乎连想都没想,我就冲出队伍,排在另一条队伍的尾巴上。但是,在另一条队伍排了一会儿队,我便有了个新的发现:可能是那一个售票员的办事效率特别高,有条队伍往前行进的速度特别快。我暗暗地在心里比较了一下,按这种速度,要想快点买到票,最好是赶紧让自己排进这条队伍里。于是,我再度冲出队伍,排在了那条队伍的尾巴上。
紧跟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又有了两个新的发现,同时也跟着换了两次队。最后,当我第六次对自己所排的队伍不满意,打算再选择一条队伍时,我突然发现,在那五支被我换掉的队伍里,那些曾经跟我一起排队的人,早已经排在队伍的中间,距离售票口越来越近了;而我,却因为自己自以为是的反复选择,仍然排在队伍的尾巴上……
一个多小时后,因为终于固定在一条队伍里排队,我买到了车票。走出车站,想起刚才排队的情景,再想到几年来自己的无数次跳槽,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第二天,回到公司,我的脑子里再也没有了跳槽的念头。不仅如此,我还打算脚踏实地在这家公司干下去。我相信,上班工作也会跟排队买票一样,只要够踏实,只要够执着,我就能买到属于自己的那张票!
故事二:最后一个夜班
我和同学胡波、李翔大学毕业后南下广州求职。我们在一家电子厂到了工作。上班第一天,经理把我们带到车间生产流水线旁,他对领班说:“这是几位新来的员工,你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岗位。”然后对我们说:“你们的试用期是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们再决定是否继续聘用你
们。”随着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劳动,大学里憧憬的美好未来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我们心里还存有一份期望,期望过了试用期后厂里会让我们做一些技术工作,至少不会还让我们当流水线的操作员了。
公司订单很多,一天二十四小时开足马力生产,我们白班、中班、夜班交替着上。最难熬的是从半夜一点到早上八点的夜班,我们不但要上好班,还要和阵阵袭来的瞌睡虫较量。当我们下班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宿舍,连早餐都不想吃了,倒在床上就睡。
一个月的试用期转眼就要过完了,我们计算着日子,试用期的最后一天是一个夜班。我们自认为表现不错,通过试用应该设问题。那天去上夜班时,很远就看见经理在厂房门口站着,他见到我们就说:“实在抱歉,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这个夜班上完后,请你们离开工厂。”说完,他把这个月的工资
交给我们就走了。我们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很久,我说:“上班时间到了,我们还是去上班吧!”“把我们炒了鱿鱼,还上什么夜班?你傻啊!”胡波冲我吼道。
“反正工资已经拿了,最后一个夜班我才不去呢!”李翔说。我心里其实也很难过,但我不愿看到周为我们不来上夜班而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我对他们说,但他们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一个夜班,多了一份疲惫,更多出一份失落,我强打精神,尽量使情绪不影响工作。下班铃响了,我离开工作台时又忍不住朝那里多望了几眼,毕竟它伴随了我整整一个月,竟有些依恋了,不知不觉,我的泪水涌了出来。
我走出厂房,经理却站在厂房门口等我,他微笑地对我说:“小何,你的试用期正式结束了,明天到厂办公楼接爱新职位的任命!”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经理看到我满脸的疑惑,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要选择一今最优秀的。你和他们相比,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责任心,因此我们选择了你!”
故事三:人生如卖菜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以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那家公司倒闭,我失了业,只好重新去工作,但了半年没结果。工作这东西,好象一个调皮的孩子,总跟我捉迷藏,躲在我不到的地方,使我苦闷极了。
父亲问我:“这半年里,难道就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录用你?”
我说有倒是有,而且还不少,可是工资都低,月薪最多的也只有六七百元。父亲说这已经不少了,难道你还不满足?我说那怎么行,我原来一个月挣2000来块,总不能走下坡路吧?父亲劝我先干起来再说。我说不行,我一定要个工资高的单位,至少不能低于原来那家公司,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我还没听说过人往低处走的。父亲不再劝我,想了想说:“明天跟我去卖一天菜吧。”反正无事可干,我就答应了。
我们卖的是茄子。在市场上一摆开,就有个买主过来问多少钱一斤,父亲
回答说1块钱一斤。对方说人家的茄子最多卖9毛一斤,你为什么要1块钱?父亲说我的茄子是全城最好的,不信你去比较比较,若是有比我的茄子更好的,我免费奉送。对方白了父亲一眼,扭头走了。
确实整个市场上再没有比我们的茄子更好的茄子了,卖1块钱一斤合情合理。可是一连几个人都不肯出这个价,父亲也倔,非这个价不卖。
我有点急了,就对父亲说:“要不咱们也卖9毛吧?”
父亲说别着急,我们的东西这么好,难道还怕卖不掉?
不多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到我们的摊子前,父亲依然要卖1块钱一斤。这人还是嫌贵,一定要父亲降点价:“9毛5一斤怎么样?”可父亲就是不答应,生意自然又没做成。
那人走后,时间已经不早了,买菜的人越来越少,菜价开始往下跌。其他人的茄子大多卖完了,剩下没卖的,已经降到6毛一斤。父亲再要卖1块一斤就太不理智了,只好降到7毛一斤。
我说干脆咱们也卖6毛一斤算了,父亲说不行,既然我们的茄子是最好的,应该比别人的卖得贵。
中午过后,菜价跌得更厉害;黄昏时分,有人干脆论堆卖,两块钱一堆。我们的茄子经过一天日晒,早已毫无优势可言。天快黑的时候,一个老太婆走过来,踢了一脚我们的茄子问:“这堆茄子两块钱,卖不卖?”
父亲试探这问我卖不卖,我没好气地说反正不值钱了卖了算了,结果,老太婆花两块钱就买走了我们的那一大堆茄子。
回家的路上,我埋怨父亲说:“早上人家给9毛5一斤你为什么不卖?”父亲笑笑说:“是啊,那时候出手该多好!可当时总以为自己的茄子值1块钱一斤,就像你现在总以为自己月薪不能少于2000元一样。”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父亲是用这种方法,向我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就像买菜一样,面对很多机会你一味地不肯随行就市且言不二价,也许最后好事就砸在自己手里了。一种物品、一段人生的价值都是有时机的,只有懂得识时务、抢时机才是真聪明。
信不信,困境中换一种思路就会有出路:今天的我成了某市物业公司的总经理,只因那次跟父亲卖菜后
没几天,我就以每月600元薪金应聘到物业公司的一个岗位。
故事四:讨厌,但有用
舅舅在某公司任部门主管的时候,有一个女下属,能说会道。刚开始,舅舅还觉得她挺热闹,挺有趣,但相处久了,对她的印象越来越差,因为她几乎从不认错,有理无理嘴皮子总是要占上风。
职场小故事有一次,我舅舅安排她与另一名员工去上海出差,回来后,关于差旅费报销问题她与我舅舅发生矛盾,在办公室里争执起来。舅舅不太善于辩论,几个回合下来,被她“驳斥”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气得想当场开除她,其他员工也觉得她没道理,在一旁为我舅舅说话,结果被她一顿冷嘲热讽,全部败下阵去。
这个人真讨厌,无论与上级还是一般同事,似乎都难以友好相处。舅舅告诉我:“当时,我觉得她迟早会被赶出公司的。”
有一年秋天,系统内举办辩论大赛,公司老总委托我舅舅负责组建一支队伍,两男一女.物人选的时候,舅舅根本没有考虑这个女下属,辩论毕竟不是胡搅蛮缠。但是,一通忙碌之后,还就差一名女队员,因为公司里女性虽多,却没有愿意在公开场合表演辩论的,大多是能力和勇气不足。最后,舅舅不得不考虑这位女士。
当时,这位女下属正在家休病假,接到通知后,迅速赶来公司,在我舅舅面前拍胸脯道:“没问题,我不
怕!”舅舅笑了,将有关资料交给她和另两名队员共同学习。
一个月后,公司代表队在辩论大赛上获得二等奖。这位女下属的临场表现的确很出。
从此,舅舅心中就改变了对她的印象——原本看着就讨厌的毛病,居然不那么刺眼了。
舅舅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刚上班不久。因为害怕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常常苦恼.舅舅安慰我说:“其实不必刻意去讨人们喜欢,只要你拥有一个优势,即使别人讨厌你,也没有太大妨碍。”
故事五:抬起头来
有个女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顺利拿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可是,没想到一切都准备好了,却在美国大使馆签证时连续两次被拒,女孩很伤心,躲在宿舍里哭。一个要好的同学劝她,为什么不个咨询公司帮忙,挺灵的。听说有个师,四年前被拒签过三次,四年后再去签,还没有过,后来了一家咨询公司,在那里泡了半个月,很顺利就通过了。
女孩动心了,到一家叫“信心”的咨询公司。公司只有三个人,老板加两个助手。老板把女孩拿来的签证材料看了一遍说,你的材料没问题。又让女孩详细介绍了两次被拒绝的经过。
女孩细声细语地讲着,眼睛低垂,头也低着,不敢与老板对视,老板听着听着,打断女孩:不要说了,你的毛病就在这
原来,女孩性格内向,不善与生人交往,一说话就脸红,还老爱低眼垂眉的,给人一种没有自信的感觉。老板很有经验地对女孩说:你在我们公司主要就训练三项内容:抬起头来,眼睛平视,大声说话。于是,两个星期里,那两个助手什么也不干,就想方设法让女孩养成抬起头来与人平视的习惯,并训练她大声说话。
第三次签证,半是习惯,半是刻意,女孩始终高昂着头,眼睛直盯着那个签证官,侃侃而谈,应对如流,从容不迫。那个签证官狐疑地看着前两次的拒签记录,嘴里嘟嘟嚷嚷地说,“不自信,吞吞吐吐,不敢抬头”,好像完全不是说的这个女孩儿,最后,他微微一笑:“你很优秀,看不出有拒绝你的理由,美国欢迎你。”整个过程只有5分钟。
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女儿,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