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
①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②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③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现代诗歌赏析【学习重难点】
1、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
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四、背景知识
本诗写于193712月的武汉。诗人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诵读全诗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絮聒 xù guō 后裔  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一、自主探究
1、初读全诗你明白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吗?(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2、本诗描写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的共性特点是什么?其中有哪些人物?
明确: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二、合作交流
  关于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有很多,该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明确】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诗中前半部分“我”的形象和感受。“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将“我”融入苦难的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这加强了诗歌表现苦难的力度,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二是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人爱人民爱得深沉,不愿意他的诗给人民的只是忧郁和悲哀,而愿意给他们以温暖、力量和慰藉。三是同时也表现出当时作为社会一方面的代表──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苦。
三、语言品味
一、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
有声有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二、可感可触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
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
四专题性研究学习
1.知其人,品其诗。
可以从艾青诗歌中的画面感与他学习绘画的经历,还有他的身世经历,探讨其中的联系,从而达到深入了解作家,感受其作品的目的。
2.与诗人另一作品《我爱这土地》比较赏析,探讨艾青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结。
以上专题探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形成专题报告,在班上交流。
有关资料
一、形象的产生(艾青)
一首没有形象的诗!这是说不通的话。
诗没有形象就是花没有光彩、水分与形状;人没有血与肉,一个失去了生命的僵死的形体。
诗人是以形象思考着世界,理解着世界,并且说明着世界的。形象产生于我们的对于事物的概括力的强旺和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丰富。
每天洗涤自己的感觉,从感觉里摄取制造形象的素材。
从物与物的比拟里,去分别它们间的类似和差别的程度。再把类似的东西组成一个新的程序。
努力把握物体所存在的地位和周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诗人的脑子必须有丰富的储藏:无数的鲜活的形体和它们的静止与活动;无数的光与彩的变化;无数的坚硬与柔软;无数的温暖与寒冷;无数的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感觉。
只有储藏丰富了之后,所产生出来的形象才是自然的、生动的。
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的物体,从这一感觉唤醒和它类似的所有的感觉;我常常从我已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
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
当然,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只有从丰富的生活经验里才能获得。
(选自《我怎样写诗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附: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