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环境
一、典题展示
(文本见《优化》P99)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文本见《优化方案P101》)
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
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3.(2010年江苏卷《溜索》)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4.(2021年浙江卷《麦子》)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4分)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5.(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6.(《缝山针》)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次环境描写: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②呼应了上文年又春想去高阳山扶贫,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第二次环境描写:①柿子的丰收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②烘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第三次环境描写:①渲染悲凉氛围②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推动下文写高小根媳妇死因。
7.(2019年成都一诊《龙须巷》)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①环境上:结尾写温煦的阳光,渲染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②情节上: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相互勾联。
③主题上: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
④读者效果上: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
8.(2020年绵阳二诊《送一朵荷花》)小说结尾处描写金湖荷塘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赏析。(6分)
①环境上,运用比喻,形象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氛围。
②情节上,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
③主题上,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作者的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④读者效果上,以温馨、美好之景作结,给读者带来阅读美感,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解题思路总结
此类题的解题思路、答题要点与常见知识术语。
专题四标题类
一、典题展示
1.(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文本见《优化方案P109》)
答案一: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答案二: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观点一:合理
①环境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或者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
②人物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③主旨上: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
④手法上(效果上):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故事虽小但却耐人寻味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知识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引导读者关注人物塑造手法。
①在语言和动作描写中运用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
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正话反说的题目预示小说中不少表达需按这样的思路去理解,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
观点三:提示读者把握结构方式。
①“保护人”为纽带,编织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玛兰主动保护他人,却无意中充当了帮凶;暗线写“保护人”也需要保护。②以“保护人”为中心,提纲挈领,聚拢各种人物矛盾。③围绕“保护人”安排叙事结构,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
4.(2012年北京卷《绝顶》)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①本义: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
②象征义: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
③引申义: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5.(2016年全国卷《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6.(《缝山针》)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6分)
缝山针①手法上:一语双关,“缝山针”既是一件雕塑,又暗含对高阳山进行修补。
②人物上:“缝山针”是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
③主题上:凸显了小说主题——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情节上: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⑤效果上:以缝山针为题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二、解题思路总结
此类题的解题思路、答题要点与常见知识术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