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老师,早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数学教育的要求;另一个就是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不够规范。教师在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得不到系统和严格的数学训练,很难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固化思维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的数学教育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数学中真正的思维活动;习惯于用成人思维的方式去考虑,不能够充分认识儿童学习心理与情感活动。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的知识结构陈旧,难以充分地理解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知识。由于存在缺乏对数学知识深层理解的现象,不能够灵活地从教师的角度或者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科知识。
三、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执著追求。数学教学的问题,不仅仅包括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法,还包括学科理念等等。解决这些数学教学问题,能够良好地促使教师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及时地去探求在数学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促成其专业顺利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于其对数学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教师既要有效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学习数学的教育理论,还要定期更新数学教育的思想和数学教育理念。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要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跟随着他们的教学实践展开。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于反复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础平台,教师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汲取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反复实践,以促进自身专业化的逐渐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于深刻反思数学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基础,将自己视为研究对象,进而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得到改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过程。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其专业化发展和促使自我成长的核心,还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组成的必要部分。
四、总结
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感受、反思和体验现有的数学教学知识的本质,特别是到并真正地感悟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只有及时反思自身的数学教学行为,自觉地去体验,并且不断地完善自身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及时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才能够不断地加速自己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文章
■博知独玛次尔 (云南省丽江市幼儿园 674100)
【摘 要】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是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
外的人、事物。家庭教育是从孩子出生便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和学校教育是有许多不同,家庭教育虽然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是从只要生育了孩子,家长就自然成为了教育者,而并不是像老师一样从事工作。家庭教育一般是存在在日常生活之中,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模式,需要家长自己进行言传身教。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子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79-01
一、家庭的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给家庭下了这样的定义:①“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也就是说,家庭的本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是由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生活在一起的所组成的小团体。
同时它也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亲情是人类所有感情最为真挚的感情。家庭教育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进行状态的教育,带着强烈的感情彩。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连续性。
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能体现一个家的家风,一个家庭的家风好与不好,能在几代人中反映与体现出来,非常具有连续性。比如:老祖宗是如何做人,处事,兴趣爱好可能会被一直延续下来。像古代常见的“书香世家”那在这个家庭中会一直或大概出现的几代人都是热爱读书的,喜文不喜武;再看现代的“音乐世家”可能从爷爷那一代便从事关于音乐的事业和活动;那么,父辈那一代便又有可能这个家庭的教育影响又热爱音乐,再将这些影响又延续给下一代。几代人过后,一个“音乐世家”就诞生了;其中这一部分原因与遗传有关。
这也可以说明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对于人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2.早期性。
不可否认在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孩子会说的第一个字,第一件事,第一句话都需要家庭教育。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儿童活动空间减少,儿童的游戏对象也越来越少,家长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关怀孩子。因此,现在许多孩子患有自闭症。这些都需要家长去引导,关怀。给孩子在早期就建立好良好心态。而且,许多问题,只有家长才能发现可以早期。
3.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指的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比如:孩子犯错误,只会一味责骂,殴打孩子,那这个孩子以后会有暴力倾向或自闭,甚至会将这种教育方向又影响下下一代。而在孩子犯了错之后,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以后要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要如何改正,正确的引导孩子。该严则严,应宽则宽,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让孩子既爱又怕,而不是提起父母只有又恨又怕的情感,这样的父母才是成功的父母。还要注意在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相互配合,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4.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都要及时。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情况可以说是了若指掌,孩子有任何的变化,家长都可以发现,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所以父母通过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及时纠正,及时教育,不让问题过夜,将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
事物。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世界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社会丑陋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以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小家庭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3页.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作者简介:博知独玛次尔,1996年10月出生于丽江宁蒗,摩梭人。2016年毕业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2017年到丽江市幼儿园工作,刚刚步入幼教行列,热教事业。
我的教学主张:“乐润”音乐
■龚晓燕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幼儿园 362000)【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79-0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园音乐活动尤为如此,让幼儿爱上乐上音乐,使音乐活动具有浓浓的儿童味道,让音乐丰润孩子们的心灵,这便是我的教学主张:“乐润”音乐:
乐,即快乐,幼儿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是大家共享快乐。
乐,也是音乐,从音乐出发,使幼儿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润,是滋润,也是润泽,让音乐丰润孩子们的心灵。
如何实践“乐润”音乐的教学愿景呢?孩子的快乐从何而来?如何丰润幼儿的心灵?我认为应从感受、欣赏、表现三个维度去思考,让快乐从游戏情景中来,从情感升华中来,从创造想象中来。
一、从感受中来———游戏化是“乐润”音乐的基石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我们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娱乐性、模拟性决定了它是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发展的有效媒介和平台。孩子的心里特点是“玩”,用音乐来“玩”音乐,让儿童感到音乐的神奇与美妙,让音乐和孩子的成长生活相融相通,那音乐就会伴随孩子美好的一生。
游戏化的音乐教学环境中,能够强化幼儿对音乐文化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旋律感以及聆听音乐的兴致。游戏化设计应注重趣味化与情节化,探索游戏化音乐活动的形式和立足点,寻音乐活动与游戏化形式的平衡点。教师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在活动中寻资源的“慧眼”,为音乐活动插上“游戏的翅膀”。其次可以添加角与情节,让音乐情景化,通过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
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如音乐欣赏《金蛇狂舞》活动中,我们提供提线小狮子道具,借助一条长布幕,让幼儿在欣赏音乐中用提线狮子的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音乐,使幼儿真正融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79
二、从欣赏中来———情感升华是“乐润”音乐的灵魂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的情感因素去拨动幼儿的情感心弦,使之产生共鸣,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乐润”音乐的灵魂便是乐由情来,以情怡情,以情育人。
1.引情———乐由情来。
“乐润”音乐应该从引情入手,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让幼儿体验到自我表达、探索、创造和实践带来的快乐,引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中,我带幼儿到小区公园赏花盆,创设了鸭妈妈带小鸭参观“花会展”的情景。当A段音乐轻轻响起的时候,“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快乐地出发了,B段音乐中形象地展现了在每个乐句的后半部分塑造一朵花的情景。幼儿在活动中被音乐的气氛深深吸引,纷纷运用四肢塑造出不同花的造型。创设良好的“
引情”环境,构建与音乐适宜的活动氛围中,充分使用童真童趣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用正确的审美取向引导幼儿,让幼儿乐由情来。
2.激情———以情怡情。
教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善待童真,满足自尊,培养自信。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用浓浓的爱心包容孩子,理解孩子,要欣赏女孩子动作的优美,也要欣赏男孩动作的稚拙。当音乐活动中幼儿自创出一个动作时我会及时翘起大拇指以示鼓励;当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会跳了。”我会投以一个赞许的眼光给以肯定;当孩子们互相帮助时,我会在集体中加以表扬。幼儿处于心理发育的萌芽阶段,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将产生深刻影响,应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
3.增情———以情育人。
音乐活动中应注意尊重他们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身体验,善于发现、肯定他们的表现,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与支持,给予成功的体验,同时还应增加提升情感升华的机会和体验。音乐游戏《落叶》活动接近尾声了,孩子们随音乐“风儿你带什么来?一(两、三)片树叶飘下来”飘洒小树叶,玩得不亦乐乎时,教师轻轻地提出:“太阳下山了,大树妈妈想自己的孩子们了,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提出改动歌词“树叶宝宝快回家,一(两、三)片树叶回家啦”。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
是音乐活动的灵魂,让幼儿乐由情来,以情怡情,以情育人,拥有自己的音乐天地。
三、从表现中来———创造想象是“乐润”音乐的精髓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缢着童真之美,他们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富有个性的新创意。当我们充分挖掘音乐活动的各个内容(歌唱、韵律、节奏、欣赏等)的创造性元素,通过音乐游戏、即兴创作、创编活动等过程,就能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作能力。
1.引向本土的创作。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挖掘闽南本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在幼儿的心田播下本土文化的种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能是幼儿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增进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如我精选闽南文化中独特的素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妆糕人,开展了原创大班韵律活动《妆糕人》,借助富有闽南元素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体验闽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在欣赏、创作、表演中提高幼儿表现能力,进一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这种本土文化资源的音乐活动,能够使音乐教育活动归回儿童所根植的文化土壤,从生活中获取教育资源,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2.引向童心的创作。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通过良好的艺术启迪和引导,其幻想的翅膀能超越时空。“引向童心”的创作其根本在于充分尊重和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在韵律创编活动《小小斗牛士》中,小牛仔们说:“为了表现他们的强壮,可以加入体能锻炼的动作。”于是幼儿孩子模仿爸爸做俯卧撑的动作,举哑铃的动作……女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纷纷做出各种赞美的动作。于是我们采用了孩子们的创作,并将创编后的韵律表演搬上了升旗表演的舞台,获得了满场的掌声。“引向童心”的创作,贴近孩子们的心灵,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音乐犹如一片肥沃土壤,传递丰盛的艺术养料,让幼儿心中那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音乐使幼儿的心灵不断得到滋润,音乐使幼儿的人生不断得到丰盈!“乐润”音乐,让我们一起滋润童心,乐玩音乐,用艺术引领,启迪幼儿智慧。
创新美术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王晓芳 (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第一小学 831300)【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80-01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如:多媒体屏幕从视觉上激发;课堂上配上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激发。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说,叫二年级的小朋友画透视或写生,是不符合逻辑的。美术教学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快乐地学习中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
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如果一讲到底,就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我们应该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我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彩、线条,给人的
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
美术课程大致可以分成欣赏和表现这两大块。如何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对美的感知。在新课程标准里,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大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美术语言的表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中国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想“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讲得绘声绘,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勇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我在教染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
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
四、明确课堂课题的学习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
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美术教学过程的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
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28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