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三分文章七分读.有教育专家研究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比重位次,读占37%,写占31%,说占17%,听占15%。可见,读对听、说、写的培养,起示范、点拨、检查与促进作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文本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重要性 感知 领悟 表达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六年来的亲身教学体验,从自读、精读和诵读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
    一、多读少讲,在自读中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自己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自己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学生的想象得不到飞驰, 个性得不到张扬。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已读书,读自己的书。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引导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去体会、感悟文章背后的内涵.
在学校举行的“轮教互听”活动中,文菊香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很大的启示.她教学的是《老人与海鸥》一文,上课伊始,她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文老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文老师还是再一次让学
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文老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难道不是学生因为老师的相信,而给老师带来的惊喜吗?
    二、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在精读中领悟
杨再隋教授对读中领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课文中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需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并给予有针对性地点拨。当然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可谓打蛇需打‘七寸’.
我教学《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波斯猫到快乐了吗?”学生一致回答没有到,但当我问道“它为什么没有到快乐?”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波斯猫的生活太好了。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我对他们进
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我强加给他们的,缺乏他们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燕子、蜜蜂和青蛙的话,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燕子、蜜蜂、青蛙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种感受显然是我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 给学生的营造一定的氛围,在诵读中表达
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真正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白冰的《假如》是一首真挚感人的诗歌,教学此文,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汶川地震、日本海啸以及边远地区穷苦孩子的生活等画面,再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便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领悟课文、读懂作者、感恩生活。然而学校目前的设备还亟待完善,得另寻他法。因此,我先是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
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尽可能地用手机为课文配上了音乐,“给小树画太阳 “给小鸟画谷粒两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娃哈哈》;“给断腿的小朋友西西画双好腿一段则配以忧伤的《假如爱有天意》。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特别是当同学们在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时,有个同学读到希望能借助“马良的神笔”帮助在四川地震中的孤儿回他们的亲人,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听者与读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如导游,不仅要把学生带入美丽的自然风景区,让他们自主欣赏和享受那属于他们的独特风光,而且要把学生带至最实惠的饭店,让他们尽兴品尝和咀嚼那适合他们口味的菜肴。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20017月颁发.
[2] 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3]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作者单位:普宁新世界中英文学校
515300
                        李重明
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