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走父亲铺的路
                      ——李嘉诚谈判对手、六百亿基金舵手吴继炜
44岁的吴继炜出身房地产世家,美国名校毕业後,却拒绝父亲安排回港接班,走了一条艰辛的创业路。今天他的房产私募基金---基滙资本掌管资产85亿美元,谈判对手已是李嘉诚、李泽楷;竞争对手已是黑石、凯雷,连平安保险也他在英国买楼。吴继炜对《信报财经月刊》说:「很多富二代、富三代没法青出于蓝,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由于长辈太保护!」
吴继炜的父亲吴仲灿,是地产投资公司建生国际(00224)创办人,母亲吴汪静宜则是德昌电机(00179)主席汪穗中的胞姊。1999年去世的吴仲灿,在吴继炜眼中是一名彻头彻尾的「虎爸」。「11、12岁的时候,已要求我读《华尔街日报》;要求在饭桌上就一些财经新闻进行讨论。」吴继炜在美国出世後,2、3岁至16岁都在香港度过,在这段父子相处最多的时间,这一幕留下很深的印象。
父亲栽培苦心  长大方知
「我承认当时对他的确有resentment(怨恨),不明白他为何要对子女这么tough(严格)?
他对下一代的教育是传统那一套,从不会夸奖你哪些做得好,只会教训你哪些做得不对。幸好有母亲经常鼓励,可以平衡一下。」当年年少气盛,今日已步入中年,吴继炜对于父亲的教训已有截然不同的体会。「后来想想,他那一套tough training,其实对我和弟、妹都有很大受益,如果他还在的话,我会有很多话同他谈,希望他会为我们有了一点成就而骄傲。」
吴继炜从小就喜欢用积木砌出不同形状。「我中学读的是圣保罗男女中学,当时已对建筑有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大厦虽是一幢死物,但它对人的行为有深远的影响,会改变人的生活。」
16岁离开香港到美国求学,大学念的是宾夕凡尼亚大学土木工程血系,后来更获史丹福大学建筑管理硕士学位。
为何最后不做建筑师,而做房地产投资呢?「当年爸爸安排我去著名建筑师何弢的公司做暑期工。他对我说,如果你做建筑师,非得等到扬名立万、德高望重时才能随心所欲兴建自己喜欢的楼宇,在此之前,你只能按照别人要求去做。如果你想自由发挥,不如你去做发展商或做房产投资啦!」父亲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明白到这一客观现实后,吴继炜修正了自己的梦想。
不做接班人  在美国另闯天地
1970年吴仲灿创立建生国际,作为长子的吴继炜毕业后回香港接手似乎天经地义,不过他不想走父亲铺下的路。这个决定曾经令父亲很生气。「如果我一毕业就返来,是我需要他;如果我做出成绩才返来,则是他需要我,他需要我,才会平等对待我。我那时想,爸爸还这么年轻,是否真的很需要我帮手呢?」吴继炜希望,获父亲雇佣不仅是父子关系,而是因为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他不回港接班,选择从头做起,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一间名为Kennedy Wilson、专做地产的投资银行。积累了一定经验后,1995年25岁时决定创业,成立一间名为Downtown Properties的房地产投资公司。
罗省破产酒店  成功变身现金牛
第一个看中的项目是位于洛杉矶破产的荷里活罗斯福酒店(Hollywood Roosevelt)。这间建于1927年,2年后举行过第一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的历史性建筑,购入时已残破不堪。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龄人要令一间奄奄一息的酒店起死回生,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由于没有往绩,没有人会相信我。融资遇到很大困难,当时我央求爸爸做一个投资者,他只答应出四分之一资金,即100万美元,还要求一半股权。爸爸觉得这个项目难度很大,不过他希望我汲取经验。」父亲的刻意刁难,并未令吴继炜萌生退意,幸好有一个当地的韩国人,欣赏吴继炜这位初生之犊,愿意作为大股东。
初试啼声只许成功,失败就没有颜面回港见江东父老。怀着破釜沉舟的意志,他在罗斯福酒店一住便3年,一日三餐都跟员工食饭堂磋商如何改善经营模式。几年后这间破产的酒店成为现金牛,去年净利润达到1500万美元,酒店转型成功还带动了整个区的转型。
「洛杉矶是个大城市,我27岁时看到的机会,相信很多人都会看到。只是因为当年年轻没有包袱,不知道失败的滋味,有拼劲、够胆去拼搏。」吴继炜不讳言,如果换了在香港,未必有人愿意给这么年轻的人机会。「在外国,如果有好的意念、有拼劲、有passion,不论多么年轻,始终会有人愿意投资。」
沙士地产低潮  回港投资创业
初战告捷后,吴继炜在加州、纽约、乔治亚州、夏威夷等州大展拳脚,2000年初,低潮的美
国房地产市道已开始炽烈。反观2002年科网泡沫爆破、2003年沙士,香港房地产正陷入低谷,吴继炜看准时机,回流与投行合作投资物业。2005年,更说服曾在高盛工作,已在建生国际养兵千日的弟弟吴继泰一起在香港成立基滙资本,专门从事地产投资,现时主要投资在大中华地区及美国。
「我们兄弟妹都将自己视为创业的第一代,而非等待分身家的富二代。由于家里做生意,自小耳濡目染,父母辈给予我们良好的教育背景,教晓我们做人,也给我们一定关系网络。不过,生意归生意,无论在市淡抑或市旺时,我们都要交足功课,兑现赚钱的承诺,投资者不会理会你的家庭背景的。」吴继炜强调。
生命是场冒险  要趁年轻试错
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是「富不过三代」,过来人吴继炜别有一番体验。「很多时第二、第三代为何不太成功呢?不是本身能力不够,而是第一代对他们太保护,迫使他们在庇护下成长,在生命中最黄金的二、三十年缺乏发挥的机会。到你五、六十岁真正接班时,没有经过真正的磨炼,怎么会有信心和经验去负担传承的重担呢?」
吴继炜很庆幸当日走一条自己选择的路。「Your life is your adventure,愈年轻犯错,成本愈低;愈多错误,愈能从中学习。错误是促使一个人成长最大的资产。如果我当年选择一早回来,就没有这机会了。」
对于下属,吴继炜很鼓励他们自作主张。「有些同事传电邮问我意见,我经常刻意不回答,迫他们自行决定。第二日我跟他们讨论时,我才会说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决定。有些同事埋怨为何不早说?我会解释,如果不学习自己决定,如何有进步呢?如果样样事都由高层决定,像基滙这样迅速扩充的公司如何持续发展呢?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来促进人的成长。」
看不懂香港楼市  看不惯香港现状
基滙在香港设有办公室,吴继炜在香港成长,不过基滙在香港的投资,仅占31个现行项目总额的10%左右。「我不懂得看香港楼市,只知道政府想压抑楼价,但不知道要压抑到什么程度才算满意。我们宁愿在外面寻机会。」
社会政治化  市民抱怨拒发展
熟悉各地楼市的吴继炜形容,香港楼市的症结是供应少,现时政府很多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长线来说只有提高供应才能解决问题。「以办公室来说,供求很不平衡,我们在牛头角及观塘有几座大厦正在翻新。」
「香港太政治化了!市民一方面埋怨无楼住,一方面又骂政府要发展新界东北。难道要在半山拆几幢楼来重建吗?我在外国生活多年,以半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是很莫名其妙的。」
「很多在伦敦工作的人,由于负担不起昂贵的租金及房价,只能在郊区居住。其实香港也一样,应该在新界兴建多些市民可以负担的房屋。我不明白为何一定要在一些可以卖到好价钱的地段建公屋?如果这些地拿出来拍卖,然后将钱拿来在其他地方兴建更多的公屋、居屋不是更好吗?」
出了政策不明外,港人对投资砖头情有独钟,也很难到廉价的项目。「在香港,连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士都喜欢买楼。一幢好的楼与一幢差的楼,价钱不会有天渊之别,(买到便宜楼的)机会不会很大。」
仇富代替偶像  年轻人娇生惯养
对于今日香港现状及时下年轻人的心态,吴继炜承认觉得很陌生。「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我们会把李嘉诚视作偶像,他能从生产朔胶花变成世界级富豪,当时很多人都设想如果自己够勤力、肯拼搏、有创意,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一样成功。今日香港人只懂得投诉。很多外国朋友来香港后,形容香港已是全球最好的城市之一,奇怪为何香港人还会有这么多投诉?」
基滙现时员工超过1000人,在中港两地都聘请大量人手。「香港人太娇生惯养了,香港聘请的人不像内地肯搏、肯拼,我觉得很可惜。」
香港社会的政治化亦令吴继炜感到心痛,被问到负责人都是香港人的基滙,为何投资者全都是外国的投资公司、主权基金、美国州政府的退休基金、养老金以至欧洲机构。吴继炜苦笑说:「新加坡、韩国的主权基金首先投资的是本国企业管理的基金,由于我们表现好,也会投资我们。反观,香港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呢?他们担心媒体批评和社会舆论压力而不愿意投资我们这些香港公司管理的基金。中国人信不过中国人,投资在有名气、由外国人掌舵的外国金融机构,即使回报不如投资香港企业,也不担心被骂。我觉得这种想法真的有问题啊!」
接盘李嘉诚、李泽楷  助丑小鸭变天鹅
吴继炜在强敌环伺下,专门在各地低价搜罗那些备受冷落的「烂尾楼」,变身成为生金蛋的天鹅后善价而沽,仿如旧楼收买佬。「当局者迷,我们通常买的都是一些大家日日经过,觉得很丑,已经死了的建筑。我们懂得如何为这些建筑注入新生命,从而改变整个地区。」
保育与发展可以并存
吴继炜与太太都喜欢保育,都坚信保育与发展可以并存。「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保育很成功,以前内地千城一面,近年也意识到不能乱迁乱拆了。香港要加强保育,但条例不要定得太死。例如活化后的历史建筑,不一定要全部由非牟利机构营运,为何不能作商业用途呢?」
以下只是吴继炜的几个得意之作,可以作为香港借鉴:
●位于洛杉矶Downtown区多幢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历史建筑物,被吴继炜团队重新定位成为地标,进而改变了整区的形象。「由于当时这些旧写字楼楼底不够高,很多公司都搬到新建的写字楼,空置的旧楼成了者、无家可归者的临时栖身之所。我们以很低的价钱一次过购入很多幢旧楼」吴继炜忆述
●2006年基滙以9亿元买入位于上海南京路70多年历史的烂尾楼东海商都,这里自60、70年代起就有19户拥有使用权的商户,由于意见不一,无法统一改造,人流日渐减少,最终变成死城。基滙花了很大力气谈妥遣散费,用了4亿元进行改造,重新定位并改名为353广场,吸引大量国际名牌进驻。经营成功后,2012年以24亿元出售给麦格里集团等海外投资机构,短短6年已赚一倍多。
●2007年,基滙联合太古地产以40多亿购入不被看好的新三里屯项目(现为三里屯太古里),打造成北京时尚、娱乐及消费的新地标。今年2月份,基滙将股权以高价售卖给太地,成功退出项目。
收购价钱低贱是关键
谈到秘诀时,吴继炜透露,收购价钱低贱是关键。「价钱低,我们才敢冒险去做一些市场意想不到的事,才会有发挥空间。如果价钱已高,一旦市场不接受,就会输很多。」至于买回来的建筑如何改造呢?读土木工程出身的吴继炜笑说:「The building speaks to you(建筑物会告诉你),不能勉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