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典型城中村空间形态研究
街道的美学
作者:***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愈发严重,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个具有中国特的城市发展问题。本文从城市空间形态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的典型“城中村”为案例,试图探讨“城中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成都;城中村;城市形态;空间形态
        1、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所需建设用地的规模大幅扩张,也带动了城市周围村庄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乡村用地被纳入城市用地范围。而在城市郊区土地征用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征用费用的差异,农用地率先变成了城市建成区,而原村落宅基地部分被保留
下来,其居民的生活就业方式和村落空间与环境也产生很大变化,形成“城中村”现象。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研究和分析“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探索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以真正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2、成都“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变与现状特征
        2.1“城中村”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成果,在“城中村”空间演化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与周边用地的关联性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原始聚落阶段,也就是传统自然村庄的形态;2,城乡结合部阶段,村落周边农田开始划入城市用地范围;3,城乡冲突阶段,也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城中村阶段,村落周边已无农田,村民开始肆意加建;4,完全城市化阶段,随着周边地价提升地带来的拆迁动力,或随着某些重大项目工程,原宅基地部分也被城市用地征用,“城中村”最终瓦解并融入现代城市。
        2.2成都市“城中村”特征分析
        相对于昆明、西安、深圳等几个“城中村”现象较为明显的城市,成都的外来人口相对较
少,城市也没有经历类似广州、天津等沿海大城市膨胀式的发展阶段,成都的“城中村”现象较一般大城市来讲表现的并不严重。目前成都市有青龙场、龙潭寺、赖家店、洞子口、天回、文家、黄田坝、白仁、机投、金花、簇桥、琉璃场等几个“城中村”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
        3、“城中村”空间形态分析
        3.1龙井村简介
        龙井村是成都市主城区中面积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村落占地面积约13.7公顷,已经被城市道路一分为二。按照“城中村”一般发展规律来讲,龙井村已经处于“城中村”末期,周边农田早在十几年就已经完全消失,但是由于相关政策规划落实的原因,龙井村的改造迟迟没有实现,以至于使得龙井村又经历了10年左右自我城市化的时期,其村落与建筑空间形态能够体现其几个时期不同的特点。
        3.2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性能指标
        关于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凯文·林奇曾说过,“好的城市就是一个既能延续复杂
生命体系,又能允许逐步改进的空间环境。”所以,一个好的空间聚落,必须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有适应力的聚落,并对聚落自身的发展保持友好的态度。“城中村”是城市系统的一部分,本文参考凯文·林奇对于城市形态的若干评判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与管理——作为分析“城中村”形态性能的标准,对比其与普通城市社区形态的差异。
        3.3“城中村”的活力
        活力是一个聚落得以延续的基本因素。“城中村”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普通社区的系统,往往自成一体,大部分“城中村”对城市周围配套设施需求度比较低,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系统。与依靠门禁和保安的城市社区不同,“城中村”中原始村民都有某些地理上或者血缘上的亲缘关系,这里的邻里关系相对城市其他社区更好,街道具有特别高的人气,也显得非常的热闹。
        3.4“城中村”的感受
        走进簇桥龙井村,环境给人的总体感受并不是很愉快。这里的阳光不充足,空气流通也不太好,空间形态、彩也比较单调。这里靠近城市主干道的地方总是比较嘈杂,而内部的
巷道却是相对安静。这些都是“城中村”的共同点。龙井村也有自己特的地方,比如街道上类似传统四川民居的大挑檐,以及村入口遗留的几处老建筑等,又给了龙井村独特的辨识点。
        3.5“城中村”的适宜性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看它的空间特性是否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对于空间的要求。尽管龙井村的空间形态往往只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但是城中村的居民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习惯,降低对空间期望值,以适应空间形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忽略掉一些空间形态上的不适宜之处,也可以说是被动的接受和适应这些不太友好的空间。虽然在外人看来,一些狭小、拥挤和肮脏的空间并不具有多少舒适性,但是对于当地居民来讲,龙井村给他们的总体感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3.6“城中村”的可及性
        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比,虽然龙井村提供的各种可交往的设施与公共空间甚少,但是人民很喜欢在街道旁的一些空地或者底层商店里活动、接触。而在龙井村自身的空间可及性上,
村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具有普通城市社区所没有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不过村子的开放性经常表现为村里的人可以走向外部城市,但是外部的人却鲜有进入村庄里。
        3.7“城中村”的管理
        “城中村”在地域上属于城市,但是现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却难以引入,村民依据自我喜好对城中村加以改造和建设,建筑风貌、彩难以控制,整个村庄到处都在私搭乱建、管理杂乱无章。
        结论:
        虽然“城中村”在表面上极具生活气氛与活力,但是与城市环境对比而言村子里面生活环境仍然较为混乱;而与此同时,城市空间肌理的整体性也由于“城中村”的存在而受到了破坏。为了实现改善城市形态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最终目的,无论是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还是引导“城中村”自发的渐进式更新,都需对“城中村”空间形态充分分析与了解。只有建立在对“城中村”的空间形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改造整个“城中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美)凯文·林奇著,林清怡等译,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2002.
        [3]汤惠敏. 从城市空间形态看“城中村”改造——以昆明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钟明.成都市城中村改造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罗钢,章微娜.城中村改造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J].中国房地产业.2015.10
        作者简介:
        周鹏(1990—),男,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