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LIHOOD民  生区域治理
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安全问题及治理方法*
王钰1,唐洪亚2
1.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2.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安全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冲突凸显,一些街面乱纪事件严重威胁居民身心和财产安全。空间与环境因素是导致城市街面突发事件的一种极大诱发因素,统计表明,约有60%的突发事件是随机的[1],因此空间与环境对于城市街面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可忽略。
二、国外街面突发事件防控理论研究
(一)国外主要研究发展历程
城市街面突发事件防控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突发事件地理学对城市突发事件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后由突发事件生态学推进发展,形成社会解组理论等相关理论,将街面突发事件的研究视角从人自身转移到城市空间环境特征上;环境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空间防控的探索,注重通过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式消除突发事件情景,使城市突发事件研究领域有了跨越式发展[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和地理信息技
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突发事件的空间防
控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主要理论学说
环境突发事件对于城市街面突发
事件防控的研究有较长时间的探索与
发展,19世纪早期理论研究多从宏
观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美国虽然
开始较晚,但研究与实践成果较丰富,
且深入微观层面。伴随人文学科的兴
起,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开始
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城市街道进行研
究;亚洲也有相关研究,程度相对缓
慢稍浅。
1.关于空间环境影响城市街面
突发事件
丹麦的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
中强调了街道步行空间在户外交往空
间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自然监控是
影响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因素[3]。美
国的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
生与死》中指出城市街道的用途与安
全性问题,并提出“街道眼”以及健
康城市四要素[4]。1988年日本的伊
藤滋阐释了城市突发事件的相关因素
及其内在联系,指出城市中社会、心
理、时间、空间四个 “死角”共同
作用诱发突发事件,且城市空间形态
结构也影响城市突发事件行为 [11]。
2.通过空间环境设计防控城市
街面突发事件
奥斯卡·纽曼提出了可防卫空间
理论及其四要素,提倡通过改变环境、
增加领域感等来抵御突发事件行为的
发生[5];20世纪70年代英国提出情
境突发事件预防学说,主张把消除产
生突发事件机会的情境作为突发事件
防控的重点。
1992年克莱克提出情境预防突
发事件的三大途径,即增大突发事件
的代价、增加突发事件的危险、减少
突发事件之所得[1],并在2003年与
科尼什共同提出五大类25项措施。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
与《外部空间设计》中,从人本的角
度提出不同情境下的街面空间设计手
法,通过街道形式的设计减少突发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主要防控模式
1.通过加强国民意识防控突发
摘要:城市安全是影响居民生活不可忽略的因素,而城市突发事件也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街面突发事件防控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防控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理论进程的梳理,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助于未来我国城市街面突发行为问题的有效防控。
关键词:公共安全;城市街面突发事件防控;防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01-0227-0003
作者简介:王  钰,生于1990年,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理论、城市环境问题。
基金项目:2019年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警务课题研究项目(CSJWYB09)
227
LIVELIHOOD
民  生区域治理
事件
通过提高国民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突发事件行为的发生,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实际经验。新加坡推崇和形成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学校教育,作为公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公共安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同样是发达国家中突发事件率最少的国家之一,日本整体陆地面积较小,居民拥有同样的文化背景
、价值观、和责任感,市民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城市的秩序维护中,这有效的抑制了城市突发事件的发生 [5]。
2.强化警务防控突发事件
强化警务主要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开放空间管理,与市民紧密联系,并对各种突发事件行为的迅速制裁,美国和新加坡等在这方面有较好的研究。
(1)美国与日本
美国、日本较为重视警民联系、公共场所管理与打击效率,对各种突发事件行为迅速制裁。美国有自上而下较完整的指挥系统网络,巡逻车可在案发后较短的时间到达案发现场,及时有效。
日本国家内约有三分之二的警力每天在街上巡逻,并且随时与中心联系,实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抵达现场进行处理[11]。
(2)新加坡
新加坡不仅有严格的立法程序,更加重视执法和法律监督,并建立了严密的法律体系和执法队伍。全国400万人口中有1万多名警察、9个警署和近百个派出所、近万个居民委员会和200多个预防突发事件委员会,以实行警民联防。
3.增加突发事件成本防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成本的增加能够有效抑
制突发事件行为的发生。在新加坡的
突发事件成本很高,他们不仅会失去
工作,还会失去社会的信任,社会压
力、经济压力和自由管控足以使他们
难以承受。
另外,在新加坡无论罪犯的国
籍、民族都一视同仁,重视法庭的威
严,所有罪责一经判定必须执行绝不
更改。
美国纽约市对于城市突发事件也
采取“零容忍”策略,对城市突发事
件无论事件大小一律严肃处理,使突
发事件者与潜在的突发事件者产生心
理恐慌,从而预防和避免了更多更严
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国内街面突发事件防控理
论研究
(一)主要理论学说
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
学者王发曾对城市突发事件空间防
控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突发事件
特征、成因、空间防控等方面进行
分析,从心理、社会、时间、空间
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建筑、规划方面
的解决措施[7];翁里等从宏观角度
包括城市性质、规模、功能分区等
方面与城市突发事件行为相联系,
并从城市规划方面提出解决策略[8];
单勇等在著作中总结了国外街面突
发事件空间防控的发端、推进、跨越、
提升四个阶段,并提出相关研究的
理论启示[2];此外,中国法学专家
张荆写道,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突发
事件率最低的国家,这主要与其城
市发展程度高、经济水平高、共同
文化底蕴形成的强大社会凝聚力等
有关[10]。
(二)目前存在问题
1.理论研究方面
通过文献研读可看出,城市空间
与环境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关联性已日
益凸显并得到重视。
我国之前很多文章是将流动人口
作为主要防控对象,大多关注经济、
社会等方面,并试图从教育、医疗等
相关公共政策方面的改善来降低城市
突发事件率,忽略了城市空间环境
的作用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差
异性。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包括
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在内的多个学科
对城市突发事件防控研究都有了一定
的发展,但未形成综合有机的理论
体系。
另外,国内的研究大多是较宏观
偏理论学说的分析,鲜有实例研究,
且大多定性,很少定量。
2.突发事件防控模式方面
(1)国民意识薄弱
我国现阶段缺少对城市文化的思
考与传承,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向心性
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凝聚力形成
的重要原因。
城市文化的缺失使城市居民难以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责任感和道德准
则等。
此外,大量迁入城市的乡镇居民
在城市中暂居,缺乏归属感,城市主
人的意识薄弱,而面对逐渐增多的陌
生面孔,城市原本的居民对部分突发
事件行为采取漠然的态度。
(2)警务模式被动
我国城市街道治安防控系统不够
完善,在突发事件热点地区的治安岗
亭和实时监控报警系统有待完善,进
一步增强威慑力和管理的有效性。警
务人员中缺乏科技型人才,资金投入
不足,设施装备无法保障[9]。
目前主要处于被动反应为主的警
务模式,城市中警务网络未能全面覆
盖,警民联系不够紧密。城市街道中
228
LIVELIHOOD民  生区域治理
警力巡逻力量少,反应滞后,打击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3)突发事件成本较低
我国对街面突发事件主体的惩罚较轻,虽有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经济制裁,但对其生活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尤其是异国异族等人员,这些不完全公平的现象会加剧城市街面突发事件行为的发生。
城市中还存在姑息容忍的现象,有些街面突发事件行为由于造成的伤害或者影响较小而被忽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选择漠视,助长了事件主体的嚣张气焰。
四、总结
通过对有关城市街面突发事件防控问题的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可知,实现城市街面突发事件防控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城市现状还存在一定问题,需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通过加强国民意识、增加突发事件成本和加强警务模式等方式来防控突发事件,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此外,还需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以保障突发事件防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沈国娣,徐菲繁.城市犯罪防控与环境设计[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2):23-24.
[2]单勇.街面犯罪空间防控的学说演进与理论启示[J].刑事法评论,2013(2):608-640.
[3]钟文.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5.
[4]俞孔坚.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北京规划建设,2006(3):97-98.
[5]汤晋.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J].华中建
筑,2005(1):112-113.
[6]王颖.城市化进程的中犯罪
防控模式[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7(2):65-68.
[7]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
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河北法
学,2009(11):59-64.
[8]翁里,潘建珍.城市规划与
防控犯罪之理论初探[J].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学报,2003(2):135-140.
[9]赵忠诚.试论当前城市治安
防控体系的不足及构建对策[J].法
制与社会,2009(15):276-278.
[10]张荆.日本社会治安管理
机制与犯罪防控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15(3):67-77.
[11]毛媛媛,戴慎志.国
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
的剖析和借鉴[J].国际城市规
划,2008(4):104-109.
相关链接
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
一,似乎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
计的,步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运
动。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在中老年人
中流行的“三五七步行法”,即每天
走1或2次,每次走30分钟以上的
路程;每周步行5次,运动量即运动
后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次-年龄
数,能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50%。
呼吸、吸吮、肢体活动是与生俱
来的本能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逐
渐学会了步行、体操、舞蹈……步行
具有强大的自身免疫功能,祖先凭此
赖以生存与发展。
作用
1.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
脏强而有力。
2.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
街道的美学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3.步行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
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
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
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
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
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
作用。
5.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
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
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
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
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
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6.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
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
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
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
情绪。
7.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
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
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8.
步行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
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
油三脂的机会。
9.步行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
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10.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
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11.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
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
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12.步行可以保护环境,消除废
气污染,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
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也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