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的事例(通用10篇)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3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4
   平凡的生活最好
   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到了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的国君把它迎到宗庙,设酒宴款待,演奏的是舜帝时期最隆重的音乐"九韶",膳食是猪牛羊都齐备的`宴会最高规格的"太牢"。鸟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眼花缭乱,惊惧忧愁,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照自我的习性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鸟本来栖息在丛林,游戏在河洲,漂浮在江湖,以泥鳅和小鱼为食,随着鸟飞翔和歇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厌恶听到人的声音,此刻可好了,弄得喧闹嘈杂,它怎样能受得了?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先生满足的人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
就证明自我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他一生不慕名、不慕利,坚守自我心中的志向。反之,像材料中的两只老虎彼此羡慕对方的生活,而互换位置,结果不能适应陌生的环境,反而适得其反而丧命。其实幸福就在你我身边,只是有时不懂得珍惜。而让幸福与我们擦肩而过。所以我们珍惜自我此刻拥有的幸福。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6
   天使与牧羊人
   有一个天使,送信的时候在人间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翅膀被偷走了。没有翅膀的天使,本事比普通人还要小。他又冷又饿,来到一家门口。 这样也好
   “我是天使,请把门打开。”
   这家人打开门,看天使被雨淋了,衣服皱巴巴的,问:“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天使回答:“我的翅膀丢了,回不到天堂去,没有礼物。”
   “没有翅膀和礼物的天使不算天使!”这家人把门关上了。
   他敲第二家、第三家的门,都受到拒绝。
   天使没办法,穿上了暖和的衣服,对牧羊人述说自我的遭遇。
   牧羊人说:“你即使不是天使,我也会给你一顿饭吃的。如果你没有别的事做,就留下和我一齐牧羊吧。”
   天使在人间的确不会什么手艺,便牧羊。
   天使每一天梳理一些羊毛留下,日积月累,他为自我织了一双羊毛的翅膀,在牧羊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飞走了。
   过了几天,天使来答谢牧羊人,问他要什么。
   牧羊人说:“让我增加100只羊吧。”
   羊增加了100只,牧羊人比过去更累了。他到天使,请他把羊收回去,为自我盖一所大房子。牧羊人在大房子里住着,发现到处是灰尘,打扫可是来。他用房子换了一匹马。牧羊人骑在马背上,但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就把马还给了天使。
   天使问:“你还要什么”
   牧羊人回答:“什么也不要了。”
   天使说:“人从来都有很多愿望,你难道没有吗”
   牧羊人回答:“愿望实现之后,我才明白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它成了我的累赘。”
   天使说:“我送你一样无价之宝,那就是性格。你想有什么样的性格”
   牧羊人说:“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性格,那就是知足。”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7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立刻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
   那个老人说:“这怎样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知足常乐的事例 篇8
   弘一法师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能够穿用,还能够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提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
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仅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仅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记得以前刚出家时,寺院正在大兴土木,我带着一脸的幼稚与佛法的痴情,在石头、土、木头、水泥中,我在慢慢地长大。庙很穷,和尚更穷,我们一个月的单钱是五块钱,这在此刻简单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是自我的亲身经历。可是,罪业深重的我,每当手中拿到这五块钱的时候,我就开始生病,总是有点小毛病。当五块钱花完的时候,病也就好了。
   当寺院给我每个月十五块的时候,我的病也更大了,如胃病之类。可是,花完这十五块的时候,病也会好的。这样,半年下来,我都要求师公不要再给发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