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意思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比喻:
作用: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鲜明;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
作用液化气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happy meals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
(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形象具体、鲜明生动。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指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业务员管理规章制度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红眼睛很生气,花白胡子劝导他。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食),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1)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有相似性的是借喻,没有相似性的是借代。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而是借代。阎罗和敌人都很凶残,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2)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试分析以下句子:
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③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5)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四: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五、对偶: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要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语意相关;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作用:音节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两次或两次以上)出现的方法。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八、设问:
自问自答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如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九:反问(反诘、诘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一、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二.反语:
即“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轻松自在的近义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语义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例如:(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3)夜正长,路夜正长,我不如忘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