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大家朗读得声情并茂
朗诵是朗诵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并借助于体态语言及音乐等艺术手段把书面文字语言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朗诵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还能锻炼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针对朗诵爱好者在朗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普通话语音规范,如何分析理解朗诵作品,朗诵的语言表达技巧,朗诵语言的生活化以及选择朗诵材料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探讨和论述。
不需要理由一、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所谓朗诵,简单的说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活动。但朗诵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过程,更不是书面材料的简单声音化,而是朗诵者在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朗诵技巧,用准确生动的有声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为了更好的传情达意,朗诵者不仅要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往往还要借助于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强化表达效果,运用灯光、布景、配乐等手段渲染气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您的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使您成为一个语言表达高手。
十月放歌
怎么把字练好>两克拉钻石价格
朗诵应该是想象丰富,真实生动的艺术。朗诵好一篇作品,把作品内容准确生动的呈现给听众,光有好嗓子、读得流利清楚是不够的,朗诵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能孤立地停留在字面上,必须要有形象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的魅力。通过联想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你的生活阅历愈丰富,你朗诵的底气就越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的,他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同样重要。通过想象,能够把作品理解得更深更透,听众也能依据此情此景产生联想受到感染。所以,想象、联想是朗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夏青杯朗诵初赛和决赛中普遍存在的毛病是“念的是字,不是形。”朗诵者看的是文字稿件,说的是文字,给听众的感觉还是文字,没有立体感和形象感。
我认为一件优秀的朗诵作品应该是:绘声绘,形中有情、情中有个性。这个形一个是作品的个性,另一个是演播者的个性。朗诵者应当被作品所感动,使作者和诵者融为一体。
二、朗诵的语言表达
跆拳道腰带怎么系我们在对朗诵作品进行评价时,一般都会用这样的语言: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谐流畅,朗诵者精神饱满,
能依托原文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1、普通话语音标准规范
在我听到的朗诵作品中,发现问题最多的首先是普通话语音问题。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和句都要通过语音来表达,语音念不准,一字一词之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比如“人”(ren)读成“仍”(reng);“民”(min)读成“明”(ming);奔走的走(zou)读成了zhou,这显然是不行的。
要使自己的语音标准自然,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在音节层面上把字音读对。我们的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各自或多或少都还带有一点地方口音,同学们平时所说的“川普”、“广普”其实就是说普通话与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此外,多音字、异读词以及“秀才认字读半边”都有可能使我们把字音读错。二是在声韵调层面上把字音读准。声、韵、调是构成字音的基本要素,其中声母是字音的起始部分,韵母是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调是指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值。只有这样我们在朗诵时才能做到吐字清晰准确,发音圆润饱满。银鳕鱼
2、深入理解作品
理解、感受和表达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它强调的是有声语言创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语言表达应建立在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只有深入地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框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才能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主旨和内涵,做到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借鉴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些方法,播音员主持人在拿到一篇稿件时,首先要快“扫”一遍稿件,看看稿件中有没有生字生词、不懂的句子、不懂的专业术语和成语典故等,然后看全文说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在哪个段落,稿件总的感情状态、彩和分寸是什么等。其实,分析作品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谈到的“备稿六步”,即“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出重点、确定基调。”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月夜荷塘美景,如果我们不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和写作背景,就很可能把它理解为这是一篇纯粹的写景文章。其实这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的郁闷和不满,“荷塘”是一次隐蔽的逃离和抗争,是一次对理想的放飞和呼唤。这样,我们就能品味出作品中弥漫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之意境了。所以,只有深入地理解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接受作品中
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才能充分地调动个人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确定自己的朗诵基调。基调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某一句或某一段声音的高低,而是文章总的感情彩和分量,朗诵时总的态度倾向,它体现了朗诵者对文章的认识和感受的整体效果。确定重点主次之后,我们要深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感受是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有了感受,内容的表达才会具体形象,语言的彩也才会丰富。感受有两种: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没有逻辑感受,就不会有清晰的表达脉络,也就不能让人感到“起、承、转、合”的变化。有了起承转合的逻辑感受,朗诵时声音形式的转换、情感表达的分寸就都有了内在的依据。而形象感受的关键是要透过一个个文字的符号,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同时也能感受到时间的发展、空间的移动和事物的运动。